江苏省与安徽省共同宣布南京大都市区探索跨省城市化新机制的计划|南京


原标题:江苏省和安徽省共同宣布南京大都市区探索跨省合作城市新机制的计划

4月16日,关于《南京市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准和实施,江苏省和安徽省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宣布了该规划。江苏省政府。 事件。

南京大都市圈位于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连接东部和中部板块,连接长江和淮河流域,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格局。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说,“计划”的批准是两省合作的高质量成果。

重点在于跨省探索

1986年在江苏,安徽和江西16个城市成立的“南京区域经济协调协会”是南京都市圈的前身。 在2000年的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南京都会区被正式提出。

从《规划》的范围看,南京市区主要包括南京市,靖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镇江市句容市,广陵区,汉江区,江都区和扬州市仪征市以及Xu淮安市县市; 安徽省芜湖市九江区宜江区镜湖区; 马鞍山市当涂县贺县华山区,玉山区,博望区; 宣城市宣州区Chu州市琅ya区,南桥区,来安县和天长市。 它的总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2000万。 此外,规划范围已扩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Chu州和宣城的整个八个城市,以及常州市和Li阳市的金坛区。

作为国家一级批准的全国首个城市规划,南京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更有利于实施。”“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伟告诉《 21世纪经济报道》,南京大都市的最大亮点是领域是探索跨境区域共建和跨省共城市化的机制。 探索以南京为中心的跨界地区的共同发展。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研究所副研究员何瑜认为,南京都市圈是跨省都市圈,具有独特而典型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根据江苏省和安徽省发改委的介绍,“计划”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精心指导下制定的。 在国家一级对“计划”有哪些调整?

对此,江苏省发改委和南京市发改委人士在接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发改委对该“计划”几乎没有调整,但简化了。文字,并进行了一些长期的调整。 国家一级支持的项目对省际高铁和高速项目给予了更大的保留。 此次调整也意味着国家层面希望南京都市圈在具体推广方面有更多实践经验。

从“计划”的目标来看,南京都市圈的第一阶段是面向全国。 到2025年,都市圈内城市建设水平将领先全国,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将大大提高,人均GDP将超过15万元;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世界基本建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合作与共进方面,着眼于“同城”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主要来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创新和协同促进,现代产业分工,高层开放合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便捷共享,生态环境保护与联合治理,城乡统筹发展等八个方面,明确了大都市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措施。

成立南京都市圈办事处

林康指出,彻底消除行政障碍和体制障碍,努力打破“一亩三分区”的思想,是建设现代都市圈的关键。 因此,有必要加快“城市发展”和“规划实施”两套机制的建设。 其中,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磋商,政策协调,成本共享和利益共享以及跨境整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建立包括分工和全部实施的计划实施机制。各方,实体和机构的执行,各级财政支持的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 ,确保大都市区建设中关键任务的执行。

这包括哪些项目? 安徽省发改委一级检查员戴义武说,他完全同意并完全支持“计划”,必须是“家庭”,“下棋”和“融合”。 其中,就大都市区发展中最基本的互连水平而言,重量推进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建设,加快宁楚城际,宁马城际,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完成芜湖宣州机场通航,深化宁楚,宁盐,宁河推进宁马,宁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312国道,356国道等国道和省道的快速改造。

“计划”还涉及跨省相邻地区的综合发展。 这包括正在共同准备的“顶山-岔河,浦口-南桥,江宁-博旺新功能区”的土地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的特别计划。

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在《规划》中明确把南京作为南京都会区的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任务是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新型区域治理模式,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因此它将探索建立统一的计划委员会并设立南京都市圈办事处,研究建立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的三级运行体系,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促进大都市区建设。

在具体实施方面,南京将在铁路,交通便捷,高速公路,江海联运,现代机场集群等重点领域的联合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

Chu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金立说,南京的工作将用于促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 目前,已经开始征地和拆除两个新功能区的核心区域,以及一些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的安装和建设,以更好地进行产业转移等。

何宇认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南京都市圈周边的城市在经济,社会,人文和心理上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作者:王海平)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进行

主编:张玫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