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智能网络车辆的访问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核心技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面向智能互联车辆制造商和产品访问的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具有条件和高度自主驾驶功能的互联汽车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应加强准入管理,规范智能网络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指南》要求联网的智能汽车制造商必须依法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并且不得透露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敏感信息。 在中国运营期间收集和生成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在中国存储。 同时,还要求公司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立涵盖车辆整个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并保护车辆及其网络设施免受攻击,入侵,干扰和破坏。
在“指南”发布的前一天,“特斯拉车载摄像头的高清图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引起人们担心个人隐私泄露。 智能驾驶是否必须以牺牲个人隐私和信息为代价,个人是否有权拒绝或授权公司这样做,应该在法律上予以确认,而不是由公司默认。 即使授权用户获得其个人信息,公司也必须具有足够的网络安全保护系统,以避免黑客和其他攻击及入侵。 毕竟,这涉及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 没有足够的安全级别,公司必须热衷于从业务角度获取个人信息是危险的。
根据相关报道,配备车载摄像头的公司主要是当地的汽车公司,用于监控驾驶员的疲劳并提供警告。 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主要使用间接监视方法来识别驾驶员疲劳,例如收集诸如转向角,横向加速度等信息。系统将识别车辆的转向行为是否与正常驾驶明显不同,以确定疲劳驾驶情况,并予以警告。
《指南》还规定,智能联网汽车产品必须具有事件数据记录和自动驾驶数据存储功能。 收集和记录的数据包括驾驶员的状态。 尽管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国汽车公司也计划采用基于车载摄像头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但本地公司还应开发解决方案,以通过其他技术来识别驾驶员疲劳,因为中国市场已经存在。个人隐私规则与国际市场其他方面之间的不一致。 如果本地公司过于注重本地规则,那么这对国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具有巨大的国际化潜力。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应自觉遵守国际标准。
中国应使用更高的标准来指导企业积极投资于智能网络车辆访问管理中的核心技术。 我们在手机领域吸取了教训,即芯片和操作系统高度依赖进口。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自动驾驶技术主要依靠芯片和智能算法,致力于提高车辆的智能性,使其达到手动驾驶的水平。 中国的重点是通过无线网络将车辆连接到基础设施,人员和云服务器。 对这种连通性的追求是基于中国未来无处不在的5G网络建设以及连通性所产生的数据和业务发展。 但是,中国的环境可能是独特的。 例如,国外的5G网络可能不那么发达,并且对数据链路安全性的要求可能更高。
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初期,人们就产生了一种误解,即电动汽车是“一部手机加四个轮子”。 因此,大多数汽车公司都渴望投资于智能座舱,通过巨大的中央控制显示屏和信息娱乐解决方案表达其明智的目标,并希望通过这种“智能移动空间”来部署业务生态。 实际上,智能汽车的核心是各种芯片和自动驾驶技术。 当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似乎正在沿用传统汽车公司的旧发展道路:在模型和内饰方面赢得对外观特别关注的消费者的青睐,而忽略安全性和高品质是汽车行业的核心。
如果中国的智能汽车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它们必须制造功能更强大的芯片和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而这些系统又不会过于依赖连接性。 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内对连通性的关注,而不是将智能汽车视为带轮手机,而是开发一些花哨的互联网技术,而忽略对芯片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投资,尤其是后者需要长期不断的投资,并且技术积累可以已完成,并继续提高安全性以满足商业要求。 因此,监管机构在通过包容性鼓励创新的同时,应在核心领域制定高标准的要求和规则,以避免汽车公司绕道而行,并陪伴中国智能化和网络化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