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人加大氢能产业布局以加速扩张
●本报记者金一丹
光伏行业的领导者隆基有限公司(Longji Co.,Ltd.)最近宣布进入氢能源领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巧合的是,近年来,长城汽车,潍柴动力等汽车制造商也争相发展氢能产业,促进氢能的商业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处于产业扩张阶段,随着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形成由汽车制造和燃料电池系统带动的燃料电池汽车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
氢能很受欢迎
最近,西安龙脊制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脊制氢”)注册成立。 根据天彦检查的数据,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亿元,龙脊股份的创始人李振国亲自担任龙脊氢能的法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LONGi Hydrogen的股东包括LONGi的全资子公司西安隆吉绿色能源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竹雀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双方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
根据工商资料,隆吉氢电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气液分离,纯设备制造等一般项目; 新兴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节能管理服务;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
李振国曾公开表示,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 在“碳中和”的趋势下,通过电解从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有望成为最重要的氢生产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振国还表示,龙脊最早从2018年开始重视和部署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在过去的三年中,公司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合作。和权威专家,在电解制氢设备和光伏制氢领域已形成技术积累。 下一步将是氢能的工业化。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光伏巨头部署氢能只是行业的缩影。 在此之前,Sungrow发布了一种电解产品,并宣布将其引入氢能。 在发电方面,国家电力投资公司,三峡集团等能源巨头已经开始部署氢能,产业链基本指向好。
政策支持发展
近年来,国家政策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积极引导和支持其发展。
2021年4月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3年建成37个加氢站。推广3000个燃料电池汽车,实现氢能产业链的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到2025年,将建立37个新的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的累计推广将超过10,000个。 京津冀地区将实现氢能产业链超千亿元的具体目标。
202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导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作为行业突破。 ,以乘用车和城市物流车为准入领域。 预计到2030-2035年,将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将达到100万左右。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补贴政策由购置燃料电池的补贴改为对示范城市的奖励,形式为“补贴”。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扩张阶段,随着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形成由汽车制造和燃料电池系统带动的燃料电池汽车供应链和产业链系统。 。 该产业链将涵盖下游燃料电池汽车,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和零件以及上游加氢到储氢。
竞争加剧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燃料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的迭代,燃料电池系统及组件制造商的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从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为燃料电池汽车模型提供燃料电池系统的制造商数量分别是10、30和36。 和61。
由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潍柴动力,长城汽车等代表的国内汽车制造商,以及丰田汽车和现代汽车等海外汽车公司,早已在燃料电池汽车工业中建立了自己的据点。
2016年11月,潍柴动力入股苏州富尔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11月,潍柴动力向巴拉德投资1.64亿元,共同组建潍柴巴拉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上汽集团于2018年6月成立了上海捷氢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目前,它已经完成了许多燃料电池堆和系统的产品开发。
2019年4月,长城控股集团成立威仕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氢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21年3月,长城汽车发布了氢能战略,并将在未来三年内对氢能进行投资。 30亿元人民币,并于2021年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
2020年8月,丰田汽车和宜华通,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究中心。与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021年1月,现代汽车与广州开发区政府签署了投资协议,成立了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该公司由现代汽车100%控股。
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数量的增加,车辆制造商和海外竞争对手的加入,加剧了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的竞争。
据业内人士称,尽管巴拉德,丰田和现代等海外制造商在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如额定功率,冷启动温度和质量功率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它们并未形成核心技术壁垒。 未来,预计国内企业将依靠国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