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电信张德智:50G PON标准化进展顺利,专注于智能和全业务承载
C114新闻,3月17日,新闻(水一)昨天,由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和C114通信网络联合组织的首个在线活动“ 5G / F5G双千兆位”。 在“技术与应用在线研讨会”上,中国电信研究院光接入资深专家,项目经理张德智分享了“光接入网演进的标准进展和技术前景”。
张德智说,类似于移动网络,固定网络有自己明确的世代定义。 根据ETSI ISG F5G的定义,固定网络已正式进入第五代,即F5G。 同时,ETSI还定义了F5G的三个关键功能:eFBB,FFC和GRE,即超高带宽,全光互连和可靠的体验。 相应地,从技术趋势的角度来看,光接入网正在不断发展,并在更高的带宽,更大的业务承载和更强的智能性等多个维度上发展。

50G PON标准化进展顺利
随着固定宽带网络进入F5G千兆时代,中国电信正在大规模部署基于10G PON技术的光接入网络,以满足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电信等新业务场景的网络接入需求。行业数字化。
同时,中国电信率先开发了下一代光接入网50G PON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方案,以满足未来10G PON网络平滑演进和升级的需求。 张德智说,50G PON已于ITU-T于2018年正式建立。技术特点可归纳为1套系统,2代共存和5倍带宽,旨在实现更高的带宽,集成的共存和顺利升级。 50G PON标准目前进展顺利,该系列标准的第一版预计将于2021年完成。
据张德智介绍,50G TDM PON采用下行TDM和上行TDMA架构,支持三种(标称)线速组合,可以满足家庭宽度,企业客户,回程和园区等不同场景的需求。 支持已在大规模基础架构上部署的现有网络ODN,包括光纤电缆,无源光学组件等; 系统支持20KM距离,2级分割,1:64的分割比。 采用通用的TC层设计,与当前所有类型的50G PON兼容,并希望将来支持更高速度的PON系统。
另外,50G TDM PON和10G PON的共存演进和升级原则上采用WDM共存技术。 两代PON系统的容量互不影响。 它通过替换ONU来支持平滑升级。 多路复用组件)和外部多路复用选项。 张德智强调,10G PON / 50G PON MPM双模解决方案是未来升级和发展的重点。 其关键形式和技术指标现已进入50G PON物理层标准G.hsp.50Gpmd的草案。
同时,50G PON还面临技术挑战,包括功率预算,色散补偿,高速光电设备的封装以及功耗控制。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已经基本确定了50G PON非对称上行链路规范,包括功率预算水平,光纤补偿等(12.5G,25G上行链路)。 50G下行光接口的技术规格仍在讨论中,并且50G上行链路有望在标准修订阶段完成。
据张德智介绍,中国电信研究院最近在现场网络ODN仿真环境中成功验证了高速50G PON原型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约40Gbps的下行业务传输速率。 同时,50G PON原型可以以1:32的分光比和10公里的光纤距离工作。 完成ONU注册并上线并在ODN环境中正常工作。 这是业界首次在现有的网络ODN仿真环境中成功验证了高速50G PON原型解决方案,这对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光接入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宽,还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当然,光接入网络的发展不仅仅是带宽的提高。 智能也是光接入网络演进的关键维度之一。 目的是实现快速的服务引入,更大的灵活性以及更高的运维效率,从而为GRE提供可靠的体验。 保证。
根据张德智的说法,杨模型是光接入网灵活,开放和智能运营与维护的基本技术。 Yang模型具有去耦灵活,标准开放和可扩展的特点。 通过PON设备的Yang模型建模,可以抽象出访问网络的能力。 以这种方式构造了三个层次的杨模型,包括北向接口杨模型,业务功能杨模型和设备能力杨模型。 它们一起工作,是接入网络敏捷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另外,基于遥测的精炼数据收集是实现智能的重要手段。 张德智指出,完善的数据收集功能是网络可视性和自治性的基本技术,是接入网络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传统的PON网络的流量收集方法不多,遥测技术是主流技术发展方向。 遥测采用推式工作方式,可以快速批量获取采集到的数据; 可以使用GPB编码,带宽占用小,性能好,效率高。 该模型定义的结构可以支持自动分析,良好的向后兼容性和灵活的扩展。 目前,与遥测采集技术方案有关的详细技术方案和联合调试测试已经基本完成,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
同时,根据ETSI对Fnetlink的构想,全面提供服务也特别重要。 张德智指出,PON网络和技术可以为家庭客户,政府和企业,工业互联网,云接入和移动承载等多种业务场景提供服务。 其中,对于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场景,中国电信正在引领工业PON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繁荣工业PON产业生态,协助工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张德智说,在一些典型的工业场景中,业务流量具有周期性特征,同时对带宽,时延和抖动有很高的要求。 当前,在上行方向,PON网络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优化延迟和抖动,包括上行链路流量整形,附加的波长注册激活机制,软件DBA,DBA调度周期减少以及单个帧中的多个突发。 此外,TSN还是满足工业场景确定性延迟要求的支持技术之一。
最后,张德智说,光接入网的发展不仅涉及带宽的提高,而且还包含诸如全业务承载,低延迟和智能等丰富的内涵。 目标是面对云网络,并不断提高服务感知度和用户服务能力。 “我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推动光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