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就不满意的IPO项目“不接受或声明”采访了券商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几天前,《时代周刊》记者从多家券商投资银行家获悉,许多地方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对IPO项目团队的中介机构进行了逐一采访,并且“没有接受或声明”。 “不理想的项目。

“所有地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都增加了验收要求。” 北京的一位投资银行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现在审核太严格了。每个人都只能按照标准’加班’。如果不起作用,请稍等。”

根据《时代周刊》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严格控制IPO进入”的监督下,截至3月15日,A股市场约有70家公司终止了其复审或注册,远高于同业。去年同期。 除了个别拒绝的原因外,大多数都是自愿撤回上市申请材料的。

“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合法化方法,牢牢把握信息公开的核心,完善有利于实行登记制度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并采取果断有效的手段来缩小发行人的责任和中介机构,并避免“穿越疾病的障碍”,以提高初始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中国证监会发言人指出。

IPO障碍湖“泄洪”

业界普遍认为,IPO项目的大规模终止与过度监管有关。

一些投资银行家向《时代周刊》记者证实,当地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经纪人进行了采访,以提高接受要求,“确实存在某些问题”。 他认为监视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破坏湖泊”。

时代周刊记者获悉,3月2日下午,深圳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于2021年在深圳举行,对多家券商进行了“ IPO高回撤”的采访。速度”。

“在会议上,经纪人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一些经纪人认为监管压力很大,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因此,对于有缺陷的公司,他们选择撤回材料。” 上述投资银行家认为,撤回材料的原因很多,例如,一些IPO项目是因为地方政府或投资机构“赶不上市场”,而有些项目则希望在此报告材料。他们想更新其财务报告的时间。

严格的IPO批准的背后是“堰塞湖”的再现。 截至3月初,包括暂停的项目在内,共有753家A股上市公司正在排队。 其中,核准制下的主板和中小板仅占公司的22.7%,其余近80%的公司希望通过注册制实现上市。

2月2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言人在回答记者关于申请IPO的公司状况的提问时说:“自从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度以来,总体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市场各方都积极回应,公司也积极申请上市。 ,IPO队列的数量迅速增长。”

截至3月初,共有266家公司通过了发行审核委员会或交易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核。 其中,注册系统下的上市公司占绝对多数,为210。

以前,IPO满足率较高,上市后大量公司“破产”。 Wind数据显示,从2019年7月22日到2021年2月21日,在科技创新委员会运作的19个月中,有229家公司上市,其中29家公司的发行价跌破发行价以下的12.66%。

上述投资银行家对《泰晤士报》记者说,目前,在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下,许多幸运的“直通”公司纷纷撤退,撤回申请材料,排队的公司纷纷拒绝,这将有助于IPO阻隔成功之湖。 。 “泄洪”。

谁是最“受伤”的赞助商?

监管要求变得更加严格,IPO“取消”也有所增加。

“首次公开募股项目的验收要求有所提高。在最近阶段,许多公司已主动在一天之内撤回材料。” 一位北京经纪和投资银行家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3月2日,有6家公司终止了IPO。 其中,无锡三和医疗被保荐人撤回,申请在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挂牌。 此前,该公司因其经营业绩与预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而收到监管警告。

许多顶级经纪人“成功”。 今年1月31日,证券业协会组织了第28届抽奖仪式,首次发布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清单。 共有20个签名,其中多达16家IPO公司撤回了其材料。

这些IPO公司涉及许多主要发起人,包括中国证券,东吴证券,招商证券,中国银行证券,精华证券,民生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东兴证券,东海证券等。

自今年年初以来,领先的经纪公司中信证券(CITIC Securities)终止的IPO数量已跻身行业之首。 截至3月5日,中信证券发起的终止上市审核的公司总数已达到11家,其中新兴企业市场6家,科技创新委员会4家,主板1家。

3月初,中信证券的三位参保发起人终止了IPO。 他们是苏州星诺奇科技,无锡三和医疗和中国消费者云技术。 今年2月,由于个别IPO保荐人素质较差,中信证券刚刚采取了责令整改的监督管理措施,要求对投资银行三大业务进行深入整顿。

关于IPO的紧缩趋势,上述北京券商投资银行家告诉《时代周刊》,将对“入境门”进行严格检查,但注册奖金尚未结束。

从总体上看,证券公司2月份IPO承销报告卡已经发行。 根据东方财富选择的数据,2月份,共有15家证券公司完成IPO承销业务,共募集资金149.10亿元,实现承销和保荐业务合并收入10.03亿元。

IPO承销规模排名前五位的证券公司分别是东莞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证券和中国证券建设投资。 IPO承销额分别为20.66亿,19.58亿,16.72亿,15.41亿和15.04亿。 股价分别为13.86%,13.13%,11.21%,10.33%和10.08%。

“自今年以来,IPO一直保持正常发行,既不紧缩也不放松。”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言人说,实施登记制度后,市场经历了逐步适应的过程。 相关方,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在对注册制度的内涵和扩展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有效市场约束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