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headlines]“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发布了哪些关键信息以“保持制造业的基本稳定” |世界银行美元_新浪财经_Sina.com


资料来源:天之基金

[ 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峰值达到32.45%,随后出现了波动中的趋势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与“十三五”规划相比,最近宣布的“十四五”规划将“实施强国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商业新闻》的记者发现,“十四五”纲要在“十三五”中的“实施制造力战略”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入”一词,并提出了“深入实施制造力战略”。 并将最初在第22章中列出的内容前进到第8章。

同时,在“深入实施制造大国战略”中,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的基本稳定”。 但是,“十三五”中明确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不再出现。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席魏建国告诉中信财经,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世界新型发展格局”的主线。国内外双重周期相互促进。” 没有制造业的支持,双环链就无法转向。 因此,在“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的基本稳定”之后,我国将大力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加强制造业的发展,其中包括金融和贷款政策,以促进“供应链的小齿轮”。 “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外国投资。

制造业比重正在下降

目前,中国制造业所占比重正在下降,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速度过快。 2016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到最高点32.45%,然后出现了一个不稳定的趋势下降,到2019年下降到27.17%。

在2020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指出,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就意味着制造业的生产速度必须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步。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在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情况介绍会时也指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 ”

他认为,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得太快了。 因此,“十四五”期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充分发挥制造业的创新作用和产业联系,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是避免陷入低谷的关键。中等收入陷阱。

黄群辉说,从理论上讲,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制造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 但是,如果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得太快而服务业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发展,那么就不能用某些低效率的产业代替制造业,而经济可能会面临风险。

黄群辉分享的数据显示,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人均GDP在3万至4万美元之间,制造业所占比例总体上保持在20%以上。 近年来,德国甚至提议制造业的比例达到25%。 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000。 约占美元的比重已从2017年的30%下降至约28%。

在调查原因之后,王志军觉得这是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的。 随着产业分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中的非制造业环节不断分离,形成服务业,因此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结构性下降。

他以集成电路为例。 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包括设计,制造,测试和包装。 这四个链接紧密集成,并且统计信息包括在制造业中。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这四个环节已经相互独立,四个行业已经独立,设计和测试已成为服务性行业,因此只有制造业和包装业才真正包括在制造业统计中。

但是,王志军说,需要面对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还没有结束,产业链和供应链处于中低端,不完整,有很多。断点和缺陷,并且工业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

在王志军看来,中国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得太快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和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结构上的矛盾导致了中国制造业最近的雇员人数增加。 资本流入呈现出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这与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不相称。

如何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为响应国际和国内环境,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用语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进行了更改,这实际上是顺应趋势的一种选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告诉CBN。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在过去十年中逐渐下降。 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提出“保持制造业份额的基本稳定”。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对较强的总体目标,不是上游的“担忧”,而是上游的“信心”。

根据他的观察,除总体目标外,中国还更加重视“十四五”中的“质量”目标,即进一步集中资源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 实际上,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增加了价值。 增长率一直高于整体制造业,这表明这种“数量和质量提高”政策一直得到实施,并在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0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从20.95万亿元每年增长8.7%为26.92万亿元,占全球份额的28.1%; 数字经济规模从22.6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16.6%,占GDP的36.2%。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瑜告诉《中国商业报》,在这种流行病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影响,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服务业的产值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使得制造业的基本作用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加入,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在“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与科学技术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五年。

程石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石。 同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双周期”模式的基础。 双循环的主要任务是使内部循环平稳。 解决一系列行业水平的瓶颈问题基本上需要制造业的完全独立性。 可控和提高的能力。

放眼世界,王志军说,在国际上,维持制造业基本稳定的成功经验。 最杰出的国家是德国。 “从1990年代到现在的过去30年中,德国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定在23%左右。根据一些数据,这一比例约为20%。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暂时性的波动,但此后的稳定性很强。”

目前,德国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只是增加了。 德国的《 2030年国家工业战略》提出,到2030年,德国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提高到25%,并将从目前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邵宇表示,为了实现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并以独立可控的技术替代进口,有必要弥补缺点,并从长远来看增加投资,即让中国拥有在全球供应链的高潮中发言的权利。 首都。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加强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 此外,加强供应链与科学与创新之间的有机互动,并使创新以行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可使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

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全球产业链自然已经从过去的单中心(美国)模式逐渐转变为三中心模式,并且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工业中的中心地位区域经济链条日益突出。 程石提出,未来的全球化将是基于区域化的多层次全球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曾经面临与亚太地区经济体同质竞争的问题,但未来将面临如何实现产业链错位和互补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大趋势,中国的理性选择是通过双周期建立完整的内部产业链,在产业链制造业的高端地位中培养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然后在此过程中逐步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产业链的中上游,它与东盟,日本和韩国等区域经济形成错位和互补的关系,并在利益和情感上寻求进一步的双赢发展,从而促进长期建设人类共同未来的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升级将是重要的一步,将在激活区域经济供需活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 程石说。

资料来源:《中国商业报》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进行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