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的减税和减费措施,结构性减税措施有望引入详细规则
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财政和税制改革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减税和减费上。 但是,与中央政府2020年减税目标的具体计划相比,《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议继续“优化”“并实施减税政策”,并“为市场各界提供更多帮助” 。
《中国商业报》记者获悉,在各种“帮扶”各种市场主体的实施政策中,提高制造业扣除额的比例受到企业的欢迎。
全国人大代表,朱八街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明月表示,为鼓励企业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行扣除研发费用的政策,提高了比例。 这是制造业的主要好处。 。 据悉,到2020年,集团内其他公司将享受减免税近9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鼓励研发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将继续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减免75%的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减免费用的比例提高到100%,并采取税收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
3月10日,重庆威安检测仪器制造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彭登告诉记者,提高研发费用的扣除率后,每年可以再扣除400万元的费用。 。 从税收负担的角度来看,这是正确的。 对企业的影响比较明显。
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388万元,研发费用扣除1041万元。
在国家增加了研发费用的抵扣政策之后,额外的抵扣率也从原来的75%增加到了100%。 在这方面,彭登根据公司2021年的研发费用估算支出1600万元计算了一个帐户。比率增加后,等于公司所得税前的成本400万元。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将来将增加对研发费用的投资。” 彭登说。
目前,该公司正在与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共同开发压力变送器。 这项技术已被美国垄断。 如果能够成功克服,它将实现这种进口产品的本地化,这更有利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 更主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范勇说,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和自由现金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为企业的财务提供了支持。在新技术领域进行研发投资,这很有帮助。 增强其维持增长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研发费用的抵扣政策主要是鼓励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机制增加研发投入。 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条例,以法律形式正式确认了减免研发费用的优惠政策。
此后,其适用范围也从技术型中小企业扩展到了2018年有资格享受超抵扣的所有工业企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上述优惠措施。确认将继续进行,制造企业的研发费用所占比例将提高到100%。
关于这项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范勇说,目前有三大类和五项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其中,研发费用加减价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实用性,可以更好地达到刺激企业研发的目的。
结构性减税
到2020年,我国将分阶段大规模减税减费,结合制度安排,全年减轻市场主体负担2.6万亿元以上,其中减少或免征1.7万亿元社会保障,这将进一步减轻制造业的税收负担。 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为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提供动力。 “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长期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我国应努力在2035年之前站在创新国家的前列。
范勇认为,将制造业企业的抵扣比例提高到100%,对于刺激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产业链中终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我国社会研究与发展总支出达1.7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5%。 2018年,在将企业R&D支出抵扣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从中小型技术型中小企业扩展到所有企业之后,我国整个社会的R&D支出和2019年显着增加。 其中,我国2019年的研发总支出达到2.1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接近欧盟15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估显示,中国的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整体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中国企业的总税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公司目前的“税收意识”仍然比较沉重,这主要是由于税制不完善,税基狭窄和税收分配不均。
“以前,我国通过降低增值税率和实行退税来增加对制造业的减税措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议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预计2021年将有更多结构性减税措施。从政策内容的角度来看,税收政策的出台,明确实施政策的目标更加明显。”一位税务官员对此进行了预测。
该人士解释说,所谓的结构性减税主要针对特定类型的税收,并基于特定目的以减轻税收负担。 从历史经验来看,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减少上。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议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以对冲某些政策调整的影响。 “根据当前对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可以通过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来减轻企业的未来负担。例如,某行业的税率和税基调整将减轻实际税负。” 上述人员的判断。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进行
责任编辑:杨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