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恒生指数将欢迎一系列重大改革,明年中期蓝筹股将增至80只
恒生指数一直被公认为香港股票市场的“晴雨表”。 香港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 上市公司的类型和数量很多,深度也足够。 恒指认为增加至100个只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恒生指数公司于3月1日宣布,经过一个月的咨询期后,到2022年中,通常称为“蓝筹股”的成分股数量将从目前的52只增加到80只。固定为100。
“何时增加到100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香港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有很多类型和数量的上市公司都有足够的深度。我们认为增加到100家只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研究和分析总监黄维雄3月1日对媒体说。
恒生指数自1969年推出以来,一直被公认为香港股票市场的“晴雨表”。 恒生指数在推出之初只有33只成分股。 直到2007年,H股才被包括在内,成份股的数量增加到38只。此后,恒生指数逐渐扩大,2012年增至50只,去年12月增至52只,3月增至55只。今年15。
成分股权重上限统一为8%
目前,恒生指数主要按市值筛选其成分股,而候选公司通常已上市至少两年。 该指数是根据市场的加权市场价值计算的。 各个成分的权重上限设置为10%,第二种或不同权重的相同股票的权重上限设置为5%。
恒生指数公司建议统一现有成分股的权重上限,将其上限从现有的10%降低至8%,并将其应用于具有不同权利的相同股票或第二上市成分股。 目前,排名前五的成分股占该指数的41.1%。 因此,恒生指数的表现可能会受到这些大型成分股价格的影响。 更改后,这五只成分股的比例将下降到36.1%。
他说,近80%的受访者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此举有望改善恒生指数的权重集中度,而且市场已经相对熟悉拥有相同股票和第二上市权的公司。 。 这项改革将于今年6月的指数调整生效。
香港投资学会主席谭绍兴认为,8%的上限更符合国际基金的标准。 这项建议将把恒生指数由“不可投资”指数更改为“可投资”指数。 他指出,许多基金管理人未能将个别股票的投资比例提高至超过8%,而个别恒生指数成份股已达到10%的上限。 结果,一些基金过去无法积极追踪恒生指数成份股。
上述建议实施后,便可以减轻大型成分股的权重,使恒生指数的成分更加多元化。 这意味着友邦保险(AIA)和腾讯(目前占恒指的近10%)的权重将降低,而阿里巴巴和美团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恒生指数模拟结果显示,当成份股数量增加到80只时,恒生指数的市值将超过33万亿元,比1月底增长25%; 市盈率将提高到19.1倍。 市值覆盖率达到71.2%,比1月底提高14.7个百分点; 营业额覆盖率将达到66%,比1月份提高15.8个百分点。
同时,为维持香港公司的代表性,恒生指数公司将相关股份的数目维持在20至25左右,每两年进行一次检讨。 在咨询期间,共收到55家机构的60份答复,其中包括贸易商,投资经纪人,资产持有人和其他类别。
缩短上市时间
自香港联合交易所于2018年推出新股改革以来,大量新经济公司和中国概念股公司纷纷涌入香港股市。 然而,一些新上市的股票的市值大于恒生指数的现有成分股,但由于它们不符合最短上市时间要求,因此恒生指数审议中并未考虑它们,这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讨论。市场。
因此,恒生指数宣布将缩短上市历史记录的要求,并将上市历史记录的要求缩短至三个月,这将从今年5月的指数审查中生效。 这意味着将来,至少3个月至24个月内不需要上市大量新库存。 此举将有助于一些大型中国概念股加速纳入。
“目前的上市历史记录要求比较严格。例如,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只需要等待3个月,而排名第六的公司则需要等待6个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严格要求。缩短上市记录要求意味着更多的公司可以进入市场。” 黄伟雄说。
同时,他指出,放宽成分股上市的历史时间规定,有望使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年轻化”。 根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信息,目前已有25只成分股上市超过20年,而19只成分股上市超过10年。 相反,如果将成分股的数量增加到80,则七家公司的上市时间不到一年,四家公司的上市时间为1-2年。
去年8月14日,恒生指数公司启动了过去15年来最重大的改革。 在新的季度审查报告中,首次宣布成分股被包含在具有不同权利的相同股票和第二上市股票中。 阿里巴巴,小米集团和药明生物被纳入恒生指数,而美团点评却意外失败。
金融业比重将下降
为使恒生指数能更平衡地反映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将选自七个行业类别。 目标是使每个行业组的市场价值覆盖率不低于50%。 行业组的组成将至少每两年审核一次。
这七个行业包括金融业,信息技术业,非必需消费,必需消费,房地产建筑业,公用事业,电信业,医疗保健业,能源业,原材料业,工业和综合企业。
他坦言说,恒生指数中的某些行业,例如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和电信,仅占市场价值的不到5%。 因此,恒生指数相信将这些行业结合起来并选择成分股将更为可行和有效。 意义。 以公用事业和电信业为例,成份股数量分别为29只和9只,其市值比率分别为3.3%和2.8%。
长期以来,恒指成份股中的金融业规模过大,并因未能“与时俱进”而受到市场的批评。 根据恒指的模拟测试,如果成份股的数量增加到80只,金融业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40.3%下降到32.8%,这更接近于实际市场情况。
实际上,香港股市在过去15年中发生了重大的结构变化。 2005年,香港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仅为8.2万亿港元。 2020年,总市值激增至45.6万亿港元,增长了458%。 其中,内地企业的市值由41.6%增至79%,而资讯科技业在2019年亦超越金融业,成为香港股市最大的行业。
(作者:朱丽娜编辑:梅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