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标题:基金经理辞职的浪潮:两个月内离开或保险丝的40人的年度评估
今年年初,基金经理辞职的高潮很小。
根据Wind的统计,截至2021年2月28日,今年前两个月有40名基金经理辞职,涉及34名基金经理。
在辞职的基金经理中,市场上有许多知名的基金经理。 近年来,一些基金经理排在绩效收入的前十名中,但许多辞职的基金经理却排在最后。
“年初,有很多基金经理离职。一方面,这与年度评估有关。绩效差的基金经理可能已经得到评估。有些基金经理可能会更好。另外,在今年头两个月,市场波动很大。一月份急剧上升,二月份急剧下跌。这也是导致人员流动的市场环境。” 前海开元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对于许多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也已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40名基金经理辞职
根据Wind统计,截至2月28日,自2021年以来已有40名基金经理辞职,涉及34家基金公司,包括博时,嘉实,华泰百瑞,银华,泰达宏利和宏。德国和其他基金公司的两人辞职。
在年初辞职的基金经理中,有许多知名的基金经理。 例如,博时基金研究总监王军。
截至2021年2月28日,由王军管理的博时新兴消费主题基金今年的回报率为4%,去年的回报率为40%,最近两年的回报率为95%,以及过去三年的回报。 比率是105%。 近年来,该公司的基金业绩一直位居前50%,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的收入在同类基金中排名为395/2487。
记者发现,许多年初辞职的基金经理表现良好。 例如,招商基金研究部负责人李娅在过去的1年,2年和3年中一直管理着招商机会。 收入排名在同类基金的前1/10中上下波动。
业界估计,辞职的基金经理可能是他们的同龄人。
从各种基金公司的现任基金经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来自同行。 例如,Wind数据显示,银华基金有6名来自同行,私募股权和证券公司的基金经理。 这可能意味着同行流动性是离开基金经理的常见选择。 实际上,基金经理中最常见的跳槽是从中小型基金公司到大型基金公司。
近两年来,A股市场表现相对较好,也出现了基金管理人为私人利益奔跑的现象。 最著名的是,去年5月,东方红星基金经理林鹏因私人利益离职。
此外,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的飞速发展,银行财富管理子公司和证券公司对基金经理的需求也在增加。
Getshang Finance的首席策略师张婷说:“基金经理辞职是正常的。有些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或更好的职位。”
但是,一些基金经理“被动辞职”。
记者发现,许多辞职的基金经理的年度排名均排名最低。 例如,有两名债券基金经理在今年1月辞职。 在过去一年中,由他们管理的固定开放式纯债券基金在近3,000种同类基金中排名倒数30。 在过去的两年中,它的收入也排在倒数20位。
作为一位活跃的股票基金经理,他于今年2月辞职,在他管理下的基金在过去一年中在市场上排名1/10。 它的基金经理只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 这可能意味着该基金公司的评估周期为一年,业绩不佳或退出的原因。
评估机制的变化
“如果评估周期为一年,则基金经理将承受巨大压力。如果他们的绩效低于同行的50%,则会受到警告。如果他们的绩效排名倒数第三,可能会被淘汰。此外,基金基金经理的排名也与今年年底保持一致。该奖项与基金经理的收入直接相关。” 一位基金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基金公司的绩效考核周期一般为1-3年。
许多公司告诉记者,评估周期已从一年更改为三年,而基金经理们松了一口气,到年底,压力不会太大,无需调整头寸和仓促追求一年的表现。
“如何留住和吸引优秀的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的重要问题。例如,采用股权激励,奖金补偿激励和其他方法使基金经理有成就感和收获。” 杨德龙说。
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说,该公司采用了“点燃排名,注重回报”的概念,并采用了两个“ 532”评估系统来评估基金经理。
一年期评估优先考虑基金持有人的正回报,其中50%为正绩效回报,30%为超出基准的回报,而20%为绩效排名; 三年评估鼓励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和适度的短期排名压力。 50%评估当年的绩效,30%评估上一年的绩效,20%评估上一年的绩效。
上述基金公司表示,这反映了公司对人才的评估要求,旨在为客户创造绝对的回报,并重视长期绩效而不是短期排名。
但是,公民用脚投票。 有前途的基金经理离开后,投资者应如何选择?
对此,张婷说:“基金经理的影响力对基金非常重要,尤其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每个人的经营风格和能力圈都不同。一旦基金经理离职,基金可能会面临挑战。因此,如果更换了基金经理,我们需要观察新基金经理的能力和过去产品的表现,如果表现较弱,建议赎回,如果没有历史性能,也建议赎回以进行观察。”
杨德龙还建议:“对于公民来说,如果乐观的基金经理辞职,他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他是否会继续持有该基金。有必要检查新基金经理的历史表现以及投资风格是否符合要求。价值投资。然后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基金,因为经理人的辞职将对基金的业绩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者:庞华为华为编辑:吴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