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斤茶飙升至48万元,谁在幕后?
价格大幅上涨和下跌,行业发展混乱
最终将吞噬整个行业

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天价的茶又卷土重来了。
最近,福建武夷山的一些岩茶价格已经从每斤几千元,几万元涨到几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在茶友圈子中流传的“天价岩茶价格表”显示,最贵的茶价格每斤高达48万元!
这是什么茶谁在炒作“高价茶”? 为什么在许多暴风雨和雨后的整顿之后,仍然经常出现天价茶的现象?
天高茶卷卷土重来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产品。 随着武夷岩茶的普及,市场上开始出现价格炒作,“高价茶”现象时有发生。
最近有报道称,在福州茶叶市场,每斤十万元以上的豪华包装岩茶泛滥成灾。 一些标有“非卖品”的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而且店员每斤要付数十万甚至数十万元的钱。

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所谓“高价岩茶”清单显示,清单中的产品起价为每斤5万元,超过30万元的产品多达14种。 而上一手上贡公服的“元香”茶标有“非卖品”,每泡10克的价格为9600元,折合每斤48万元。
在这方面,寿尚功夫品牌的创始人陈志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公司在调查中确实发现,有些代理商未经授权和许可就非法定价和出售了非销售产品“元香”。
作为茶叶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消费领域,北京茶叶市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最近,《中国新闻周刊》在北京马连道茶街的一家商店中看到,水仙,大红袍和肉桂等武夷岩茶都可以买到,价格从四到五百元到七到八千元不等。
当被问及是否还有更贵的产品时,一位茶商立即以每斤28,000的价格取出了茶叶,并说茶叶仍然有100,000,但没有库存,如果需要,可以直接从福建。
近年来,武夷岩茶一直畅销,价格也上涨了。 据茶商介绍,十多年前,岩茶的价格一般为每斤数百元,优质茶仅1000多元。 近年来,它们中的大多数已涨到几千元甚至数万元,有些以“稀缺”和“主人”的名义甚至可以卖到10万元以上。 “这一轮茶价上涨的主要来源是产地,而北京市场正紧随潮流。”
为什么一块不起眼的茶卖得这么贵?
该行业中的许多人说,一些茶商以稀缺性和独特性为卖点,过度包装,饥饿的行销和推高价格。
以近年来受到强烈追捧的纽兰肯肉桂为例。 稀缺是其最大的卖点。 据资料显示,武夷山茶园占地面积14.8万亩,年产岩茶1万吨以上。 不到10%的茶叶来自核心生产区“三坑两流”。 然而,访问发现北京马连道茶街上的许多商店都在出售它们。
另外,据了解,武夷山当地的一家中小岩茶厂与外国客商合作注册了一家新公司,然后对茶进行豪华包装,然后给产品起“花哨的名字”,写上精美的营销文案。 ,并创建“稀缺”,“清单”,“杰作”,“非出售”等other头,从而推高了产品价格。 经过大量的猜测,工厂里的一些岩茶达到了每斤数十万甚至超过30万元。
福建省武夷山市许多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行为背离了茶文化的初衷和茶作为民生产品的本质。
整个行业遭到强烈反对
尽管岩茶的价格已售罄,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显现。
在猜测“高价茶”的过程中,投机者甚至将大量的非本地茶销售混为一谈,以欺骗消费者为伪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常委,民主党全国建设委员会主席吴志明曾说过,一些茶叶公司过度炒作,过度包装,用伪劣产品伪造商品。真正的,岩茶的声誉一直在下降。
不仅如此,“昂贵的茶”还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
中国茶叶商学院常务副校长欧阳道坤非常担心茶叶的高价会扰乱工业秩序。 “例如,在高昂的茶叶价格带来巨大利润的情况下,销售环节,品牌环节,加工环节,原材料采购环节甚至种植环节都是假冒伪劣的,甚至会杀死鸡鸡蛋。破坏性非常非常深远。工业秩序受到影响。如果破坏了工业秩序,反过来又会损害市场需求。”
武夷山的一位当地茶商说,毕竟,茶是用来喝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消费者主要是普通大众,高端需求不多。
2019年,我国茶叶总产量为279万吨,其中国内销售202万吨,国外销售36万吨,库存40万吨。 与以前相比,我国的茶叶库存仍在增加。 2020年,我国茶叶市场将基本延续这一趋势,供过于求是市场的基本常态。
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价格混乱,一些中小型茶叶公司继续失去销售。
武夷山茶业协会会长刘国英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市场对“高价岩茶”的热衷直接导致“价格比质量”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消费者形成了“武夷山岩茶”。 “茶是高价茶”的概念已导致大量低端岩茶陷入市场困境。
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低档岩茶的平均慢销率一直在30%至40%之间。 南平海峡茶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武夷山市注册茶业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小规模企业占90%以上,个别企业的不合格率甚至超过40%。
以寿尚功夫为例,他以“天价”卖出了48万元。 主流岩茶产品的售价实际上并不高,每斤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占总销售额的60%以上。 价格在1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岩茶产品仅占总销售额的10%左右。 事发后,公司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实际上,对“高价茶”的大肆宣传早就成为抵制自身的教训。
2007年上半年,由于天气干燥,云南普er的产量减少了一半,大量茶商来到当地抢购普’。 当时,普er被誉为“茶中的金”。 然而,仅仅半年后,普’茶价格暴跌并跌至“白菜价”,大量的普er茶加工企业破产,茶农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标准缺失
“天价岩茶”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几天前,福建省市场监督局和农业和农村事务部迅速展开了随机检查,并联合行业协会联合发布通知,纠正“高价岩茶”的混乱,并同时时间限制每500克茶叶的价格不得超过6万元人民币。
陈志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违反规定以价格出售非销售产品“元香”的个人代理商,已经对相关代理商处以罚款。
在过去的几年中,在暴风雨雨纠正之后,“高价茶”通常又卷土重来了。 那么,为什么“高价茶”继续被反复禁止呢?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表面上的“高价茶”现象是茶叶价格的混乱,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但从根本上讲,这从根本上暴露了滞后问题。 ,老化和缺少茶行业标准。 ,也就是说,茶叶的价格缺乏相应的标准。
由于我国六种主要茶的悠久历史,茶种类的多样性和农作物的独特区域特征导致建立了标准化的茶生产,加工,含量物质,色度,香气和其他标准的确定仍然很难制定。 ,相应的费用也较大。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刘少文指出,近年来,虽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足。
一是考虑行业整体情况,标准总体水平低,国际认可度不高,与国际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标准制定存在滞后性,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经济质量提高和效率提升的需要。
第三,由于缺乏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人才队伍,中小型茶企尚未实施和实施标准。
第四,一些地区和一些利基茶的相关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邑兴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芳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必须进一步提高茶产业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茶叶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茶叶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更多优质的好茶进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