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地理研究所)获悉,研究员刘军对内蒙古大青山动物区系的最新研究发现:吐鲁番野兽的新种“九峰吐鲁番”,大约在2.55亿到2.52亿年前,这也是2.5亿年前发现的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第一个双齿类。
使用权:
阿里云“暖云”主题活动3000万补贴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
刘军研究员介绍了新研究中发现的九峰吐鲁番野兽的化石标本。孙子发摄
中国科学家在古动物研究领域发表的这一重要论文最近由国际专业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
刘军介绍,大青山是阴山的“赤山下的赤峰川”。 大青山动物区系的最新研究是二叠纪闹宝沟组最常见的二齿化石类型。 新发现包括1。5个个体,包括几乎完整的双齿骨骼,被归类为吐鲁番属,并被命名为“九峰吐鲁番”的新物种。
刘军研究员展示并介绍了1930年代地质学家袁富力在新疆发现的双齿化石。 这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二齿化石之一。孙子发摄
吐鲁番野兽是大型的双齿野兽,个体可以达到2米以上,大小相当于当前的河马,并且目前已知最大的头骨长度超过60厘米。 他们的枪口高而陡峭,面部充满小凹坑,前顶骨下陷,中颞区狭窄而长,前颚与额骨相连,前颚的can表面可以从侧面看。
将新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九峰吐鲁番”与先前在新疆发现的博格达物种进行比较。 主要区别包括:泪骨与中隔颚相连,鼻骨突出突出,犬齿相对于眼眶前缘定位。 再往后,泪骨向前延伸得比前额少,并且前颚有一个中后脊。
刘军研究员介绍了新研究中发现的九峰吐鲁番野兽的化石标本。孙子发摄
刘军指出,尽管当时双齿是常见的四足动物,但几乎没有具完整骨架的物种,特别是中大型物种。 新发现的“九峰吐鲁番野兽”阳性类型标本保存了完整的脊椎,该脊椎由50个椎骨组成(6个颈椎,23个背椎,6个s骨和15个尾椎)。 目前,齿状椎骨数量在40至50之间,其中大部分为颈椎6个,骨3-7个,背椎不超过25个,尾椎不超过15个,尾巴不长。
九峰吐鲁番野兽化石标本图片由刘军提供
在二叠纪的四足动物中,吐鲁番是唯一被证实同时分布在新疆和华北的物种,这表明新疆的郭底坑组和脑宝沟组的年龄大致相同。 综合研究比较表明,脑宝沟组时代大约在255-252百万年前。 “没有发现(2.5亿年前)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Bidentate属,而吐鲁番是第一个。” 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