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为什么在这种流行趋势下逆势增长?


原标题:我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2020年,中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034.5亿美元,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2020年,我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最近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8.4%,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中欧贸易增长。 自2012年以来,中国与17个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贸易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的三倍多,是中国与欧盟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 中东欧国家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其高品质产品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关于在新的冠状肺炎流行下我国与中东欧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史志勤,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在接受《中国商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有很多因素,例如“ 17 + 1”合作平台,中欧列车的通过,中欧和东欧国家对外国投资的更大需求以及“一带一路”政策的保证。

他说,从我国的角度来看,首先,我国的抗流行病效果较好,经济复苏较早,经济基本取向。 其次,我国迅速恢复了工作和生产,生产了大量的抗流行病材料。 从中欧和东欧的角度来看,面对这一流行病的影响,中欧和东欧国家在欧盟内部的表现相对较好。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公共债务状况普遍好于西欧和南欧国家,欧盟的失业率始终较低。

  全方位,多层次,范围广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高峰说,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合作机制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改善和升级,在中欧经贸合作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贸易,投资,项目承包和互连。 多层次,广泛,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

史志琴告诉CBN记者,最重要的合作机制是“ 17 + 1”平台。 自建立以来,该平台已有效整合了该地区的国家资源。 “ 17 + 1”平台涵盖了广泛的国家,出口产品多样化,涵盖了工农业产品的多个类别,可以充分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史志琴还表示,近年来,中欧积极拓展国际物流渠道,以促进双边贸易。 其中,中欧铁路快车的作用不可低估。 中欧快递作为陆路运输的重要手段,保证了物流运输,并在流行期间逆势增长。 对于中欧和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立陶宛,斯洛伐克等已成为中欧快递的重要通道和目的地,他们可以充分享受中欧快递带来的物流便利。

史志琴说,2008年金融危机对欧盟成员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西欧国家的影响很大,但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影响较小。 自从欧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以来,中东国家的经济一直强劲增长。 但与此同时,国内资金相对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中东欧国家增加了对中国资金的需求和期望。 他还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互联互通的政策,也为双方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提供了保障。

  投资合作也在扩大

高峰还表示,我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的投资合作正在扩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对中欧和东欧17个国家的行业范围内的直接投资累计投资达31.4亿美元,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物流,汽车配件等领域。 同期,有17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在中国投资了17.2亿美元。

根据商务部最近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20)》,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在2019年增长了近60%,在所有地区中排名第一,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直接投资。在亚洲的投资。 投资。 在中欧和东欧的方向上,中国在17个中欧和东欧国家的投资存量占欧洲投资存量的2.5%。

根据该报告,近年来,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投资行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在投资存量方面,它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采矿业,金融业,租赁商业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 此外,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欧盟的重要产业政策。 中欧表示有意建立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和数字伙伴关系,为中欧经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史志琴认为,在上述产业合作领域,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有望继续发展。 他告诉《中国商业报》的记者,这不仅是欧盟的方向,而且是强调绿色经济的我国“一带一路”政策。 中欧在这一领域有着共同的愿望,可以有效地相互补充。 将来,双方都将投资新能源。 合作还是指导。

去年年底,欧盟27个成员国就最新的减排计划达成了共识:到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至少55%。

Refinitiv首席碳分析师秦燕在接受《中国商业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中欧和东欧国家的态度和实施效果对实施欧盟的减排政策或中欧能源合作至关重要。 。 。

她对CBN记者说,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等中欧和东欧国家通常不提议采取措施减少或减少煤炭,并担心增加减排努力的经济成本。 对此,欧盟提出了一个公平的转型基金,以帮助东欧国家实施低碳项目,而市场未涵盖的行业的碳排放“联合义务决定”为东欧国家减少了排放量。实现减排目标的灵活性。 有效实施和促进对外能源合作。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