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有近14万新生入驻推广“汉族留学生”项目

原标题:30万汉族大学生近14万人定居武汉,推动“汉族留学生”项目

5日下午,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就“汉族留学生”项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武汉市30万大学生和汉族留学生项目的实施情况。 。

长江日报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获悉,到2020年,全市将新增30万汉族大学生。 其中,研究生2.39万人,占7.91%,本科生16.54万人,占54.77%; 25岁以下的比例为40%,26岁至35岁的比例为48%,企业雇用率为98.81%。 在汉族的30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400名新移民到了武汉。

一次性找工作,用工补贴5亿元

“我们面临困难,不断创新,最终以比预期更好的结果结束了。” 市委组织部副主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志军说,在市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既定目标被超越。

据孙志军介绍,到2020年,武汉市场主体将比上年增长8.6%,到位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将增长6.7%,经济总量将跻身前十名。该国的城市。 高新技术企业净增加1842户,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吸引大学生6.8万人。

孙志军说,到2020年,武汉将开办5,100多名公务员,甄选和调动职位,公共机构和1,483个社区工作者职位。 动员超过30,000家汉族公司提供优质工作。 国有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新工作中占不少于60%。 天马微电子和华为武汉研究院等领先公司已经招募了1000多人。

2020年,武汉市将为10600名汉族大学生提供住房租赁,用于住房保障,减租和免税补贴9500万元。 向30万名大学生提供了5亿元以上的就业和就业补贴。

两大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人才“磁性”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宋志平介绍,到2020年,东湖高新区将面临严峻而复杂的背景。 “留汉生”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原因与三个主要出发点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平台对接,创新要素。

“高新区大力培育了“光屏终端网络”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建立了互联网“第二总部”,并积极发展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产业。” 宋志平介绍,目前,东湖高新区市场主体总数超过14万,企业总数超过10万。 到2020年,将有20,000个新市场实体和18,000个新企业。 全年提供154,000个高质量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吸引人才的“吸引力”。

目前,东湖高新区拥有13个工业研究所,68个孵化器,108个共创空间,孵化面积600万平方米; 企业现有医生1万余人,硕士6万余人,大专生近30万人。 海外归国人员和外国永久居民超过一万。

计划今年提供500,000个高质量工作

数据显示,到2021年,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32.7万,超过2020年的31.7万,创历史新高。

市委组织部副主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志军表示,2021年,武汉将最大程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释放就业空间。最大程度地扩展就业机会,并全年提供500,000个高质量工作。 少于30万的大学生。

在住房方面,根据现行政策,武汉将很快采取更加积极的免租金和减租措施。

作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在2020年增加68,300名新参保大学生和26,900名新定居大学生。

宋志平表示,2021年,东湖高新区将继续增强其就业供给能力,为全区供需搭建平台,增加不少于15万个优质工作岗位,继续优化安置大学生,并筹集不少于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人才公寓。

大学生可以在持有毕业证书的那一天安顿下来

市公安局副局长夏军介绍,自2017年以来,武汉市三度优化调整大学生安置政策,开创了“开放全体员工安顿下来”的新模式, “解决全家解决”和“专职解决”。 共有646,000名大学生入驻。

武汉市启动了“在线办公室”,“窗口办公室”和“门办公室”三办公室服务模式。 大学生可以登录“湖北公安政府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进行在线注册,并通过“在线提交,背景审查,送货上门”模型,可在当日尽快接受并结算。尽可能。

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各区政府服务中心的公安窗口安顿下来。 申请材料从原来的8个项目简化为一个项目,并且只有获得毕业证书才能安定下来。

每年支持100个针对大学生的特殊科技创业项目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徐涛介绍说,截至目前,武汉已经建立了456家双重孵化载体(其中国家级118家,省级179家,市级159家)。面积700万平方米。 汉族企业家大学生提供了40,000多个企业家工作站,5,000多个免费工作站以及3,000个企业家团队来孵化大学生,带动了18万个创业岗位。

武汉依托武汉大学,华科大学和科技大学等大学的优势,建立了41个大学生创业创新载体,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和创新集群。” 徐涛介绍说,到2020年,将拨出3400万元用于奖励在汉学习创新成果突出的大学生。

徐涛说,今年,将鼓励企业家和企业家与企业家共同成长。 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将“零租金”和“入驻”,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 同时,每年还将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100项,单项经费10万元。

长江日报记者吴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搜狐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