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在6天内分3次发布文件,严格控制年内有27家公司的IPO被迫终止|证券日报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原标题:监管部门在6天内发出3次论文,以严格控制切入点。 年内,有27家公司的IPO被按下“停止按钮”。

资料来源:《证券日报》记者常晓宇

2月1日,有4家申请GEM IPO的公司终止了该审查。 同时,截至2月3日,在《证券日报》出版之前,今年A股IPO市场中的27家公司已经排队等待终止审查或终止注册。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截至1月28日,今年共有3家公司(主板2家,中小板1家)。 主页)IPO申请终止审查。

根据Wind的数据,到2020年,有77家公司“终止审核”或“终止注册”进行A股IPO,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仅为57家。从月平均水平来看,终止其IPO的公司数量今年年初的考试或注册有所增加。

“以上数据表明,今年按“停止按钮”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数量将会增加。” 北京立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市场回顾的结果。 这也是监管机构严格控制资本市场“进入门”,收紧发行人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核查的主要责任,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质量的具体体现。上市公司。

对于上述已经对“停止按钮”进行监管查询的27家新股发行,常春林认为,三个问题较为普遍:一是实际控制人认为原因不充分,披露不完整。 二是陈述对象异常,或者报告期内业绩发生重大变化,无法合理解释原因的陈述; 第三是关于公司业务和相关交易的独立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该公司未能遵守《 GEM IPO注册管理办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和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

“发行人撤回发行和上市申请或保荐人撤回保荐是27家IPO排队公司终止审查或终止注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仲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看似主动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监督审查和询问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仲云进一步分析,从监管询问的角度来看,IPO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状况,持续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会计处理以及关联交易都是主要的监管问题。 在选择自愿撤回上市申请的公司中,有许多公司在交易所查询和公司响应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一些公司甚至被怀疑伪造财务数据。 相信这些问题的暴露与公司申请退出的最终选择并非无关紧要,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对IPO进入的严格监管。

例如,1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创业企业现场检查条例》,规定了创业企业现场检查的基本要求,标准,程序和后续工作。并加大了对初次企业现场检查的力度,简化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 2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委员会发行与上市审核业务指导书第2号-常见问题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主要涵盖了与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发行和上市条件以及常见的信息披露和核查问题,目的是进一步收紧和巩固“两个责任”,并控制上市公司的进入。 2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发行与上市审查规则适用指导原则一:保荐人业务现场监管》,督促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 ,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守门人”的责任。

常春林补充说,《初次启动企业现场检查条例》的发布指出,有必要在试点登记制度的背景下对初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现场监督等方法形成了协调的监督联系,使有问题的公司“退休”,并及时阐明其监督态度,对不承担实际责任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形成监督威慑作用。

华彩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行业分析师谢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科技创新局和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资本市场将充分推动注册制度的实施。 登记制度下的资本市场以“市场化”为指导,前提仍然是“法治”。 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法规的全面协调监督,为登记制度保驾护航,做好市场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各个阶段。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

主编:张恒兴SF142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