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基础零部件行业规模较大但实力不强,中国推出新政策解决“卡脖子”问题
中国新闻社北京1月29日电(记者刘玉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件生产国,但规模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9日发布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促进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突破。
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工业技术基础等被称为工业基础能力。 作为“四个基地”之一,电子元器件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并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汽车电子,5G通信,物联网,航空航天,能源运输,军事装备等领域。 发挥关键的基本作用。 可以说“没有设备,就没有产品”。
电子组件具体包括近20种类型的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连接器,继电器,光电设备和敏感组件。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00万种类型的电子组件正在大量生产。
中国电子与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和介绍,电子元器件在下游应用中具有多种特性。 以多层贴片陶瓷电容器(MLCC)为例,每部iPhone使用的MLCC平均数量超过1,000。 仅每个通信基站使用超过6,000个,每个新能源汽车使用超过10,000个。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件生产国。 2019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总销售收入超过1.8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企业数以万计。 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当地供应链总体上比较完整,产品类别也比较完整。 它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
但是,基础部件行业规模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综合实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骨干企业缺乏等方面。 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电子元件工业协会秘书长顾群表示,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足4%。 在5G基站领域,国产MLCC产品只能小批量测试,与国外的差距已经超过10年。 又例如,在光通信领域中进行海量信息传输所需的光通信芯片与光纤滤波器之间的间隙也为5年左右。
在高端芯片RC,RF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光电器件等方面,中国产品仍难以有效满足下游整机市场的需求。 这些也已成为威胁工业供应链安全的“瓶颈”。
中国29日对台湾的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黄自和说,该计划的重点是发展主要产业急需的,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实现分阶段突破,“有所作为,无所作为”的许多电子元器件产品。
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如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制造创新中心,将协调中央政府和行业资源,以促进关键的共同技术,尖端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黄子河表示,在5G和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重要和新兴产业中,应努力优化采购模式,避免市场不合理行为,利用各方资源,促进电子元器件的差异化应用和使用进行系统创新以弥补部分或单个订单。 积分不足。
该行动计划还建议增强电子元器件行业中关键材料和设备的保护能力。 杨旭东表示,将依靠第一套设备,第一批材料等政策,加强与电子材料产业和电子专用设备产业的交流,共同推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关键产品技术将取得突破,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和多层陶瓷电容器领域将取得重大进展,专利布局将更加完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