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转型时,谁来填补中国? | Labor_Sina Finance_Sina.com


原标题:当中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转变时,谁来填补中国?

在过去的70年中,日本,然后是亚洲的四小龙,然后是中国,已经逐步走上了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推动经济腾飞的道路。 如今,随着中国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中国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以及国际和国内双周期战略的开放,关于企业迁址的讨论越来越多。制造业。

谁来填补中国?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戈登·汉森(Gordon Hanson)最近在NBER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回顾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全球变化,称世界再次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的重大变化的边缘。 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能力承接中国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本文推测了三种转型机制:一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产能力被其他新兴经济体接管。 二是技术变革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 第三是制造业在中国境内-从东海岸向内陆的迁移。 根据作者的分析,目前,第一和第三种机制似乎进展缓慢,而第二种机制则完全无效。

该研究特别提到了中美贸易战和技术的影响。 前者似乎对全球制造业的迁移影响不大,而且随着拜登(Biden)上台并加强贸易冲突,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短暂的。 至于后者,没有机器替代劳动力的迹象。 作者说,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这可能与特定行业的性质有关。

顶点来了,劳动密集型出口减少了

199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解放了劳动力,并帮助中国转变成世界工厂: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2.8%上升到2000年的6.8%,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的18.5%。

但是它起步很快,并迅速达到了顶峰。 在增长率方面,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达到顶峰。从1991年至2010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出口年增长率高达8.3个百分点,但在2010年至2016年之间,该差异仅为0.7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并未显着下降,但其增长速度却明显低于以往。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服装,鞋类,家庭用品和纺织品领域。 在本文中,作者主要考察了十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最高的比重。 2013年,中国这十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39.3%,达到最高峰。 到201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1.6%。

在中国之前,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是世界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最大出口国,但它们在1998年高峰时的份额仅为24.8%,远低于中国的39.3%高峰。 自1988年以来,这四个国家的市场份额每年下降0.7个百分点,到2018年,它们的市场份额仅下降到4.8%。

作者认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中国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从出口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进一步放缓。 谁来填补中国?

考虑到这十个行业占全球商品出口的近10%,这种迁移过程将重塑全球经济活动。

谁来填补座位?

首先,作者考察了新兴经济体的大规模出口国,包括南亚的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东南亚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 东欧,地中海和保加利亚,摩洛哥,波兰,罗马尼亚和突尼斯。 而土耳其这14个国家。

2018年,这14个国家占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19.2%。 他们可以承担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能力吗? 目前,没有取代中国的迹象。 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显着增加其出口份额,而且还因为它们的经济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并且不可能复制中国的GDP增长奇迹。

就特定国家而言,孟加拉国,柬埔寨和越南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占世界份额的大幅增长,但仍不到世界的8%; 尽管印度尽管规模庞大,但其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全球的份额在2000年之后仅略有增加,而巴基斯坦在35年中却没有增加,但印度尼西亚的份额却在下降。 缅甸和斯里兰卡的意义份额太低。 。

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以及北非,中东的摩洛哥,突尼斯和土耳其,其劳动密集型出口从1984年的2.5%增至2001年的4.4%和2018年的6%。 其中,波兰的增长率较高; 土耳其所占比例最大,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一比例没有太大变化。

相反,当中国在1992年改革开放时,其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占世界份额的12.9%,并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增长了25%。

作者说,这些将要填补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基本实现了其国内市场的开放,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它们可以复制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 随着中国从亚洲四小龙手中抢占市场,这是这些国家抢占中国市场的唯一途径,这是对生产能力进行大规模投资。 但是,中国本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投资来源,也是其他国家的主要投资国。

那么,中美贸易战是否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作者引用了一些最近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中美贸易战确实导致了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大规模减少。 但是,有证据表明,贸易战导致许多中国商品经其他国家转口到美国。 尽管不确定中美贸易战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但随着贸易战的缓和,很难将其视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机器替代品?

作者研究的第二个机制是通过开发新技术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资本替代劳动力。

2010年,在中国的服装和纺织工业中,资本劳动仅占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30%,运输设备(运输设备)的17%和基础钢铁(基础钢铁)的12%。

创新的一种措施是专利申请的数量。 在美国,服装,纺织品,鞋子,家居装饰和木制品的专利申请量不到1%,第二个指标是机器人通过生产技术。 从1993年到2007年,机器人在服装和纺织工业中的使用率仅高于制造业和印刷业。 机器人的使用仍然集中在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领域,例如汽车和电子制造业。

作者认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缺乏创新可能是由于该行业的性质所致,因为织物,皮革,塑料或木材的柔韧性和渗透性都很高,使其难以自动化。

换句话说,第二种机制几乎行不通。

更换自己?

第三个方向是中国的内部迁移,由其自身取代,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城市转移到西方的内陆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随着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和集装箱的出现,制造业从大城市转移到了小城镇。 近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的扩张为内源性移民客观地准备了条件。

但是,实际上,此迁移过程并不顺利。

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益于产业集聚效应。 2004年,十个影响最大的行业中有五个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考虑到现有集群位于沿海地区,单个企业很难有动力迁往内陆。

在政策方面,中国还试图将其制造业向西转移,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根据作者的说法,仅在2004年至2006年之间,政府就关闭了约70%的开发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 目的是促进行业向内转移。 但是,这可能会降低产品的副作用。企业的聚集意愿导致生产率下降。

2013年,中国的五个主要出口省份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占出口的78.5%。 到2018年,这一比例仍将近四分之三。 沿海地区仍集中在制造业。

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转型已经在进行中,职位空缺肯定会保留,但谁能填补席位仍然是一个谜。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

责任编辑:邓健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