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信托政策红利已消失,标准产品业务政策均等化对信托转型至关重要融资| 转型_新浪科技


原标题:融资信托政策红利的消失,标准产品业务政策的均衡化对信托转型至关重要

21资产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方海平

最近,《 21世纪经济报道》和21世纪资产管理研究院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有关信托业转型的闭门研讨会。 来自信托行业的机构高管,专家学者等20余位行业精英参加了此次会议,重点讨论了信托行业的转型与长期发展进行交流和讨论。

会议召开前,《 21世纪经济报道》和《 21世纪资产管理研究所》走访调研一些信托公司,以了解各机构的当前经营状况和转型进展,重点探讨信托机构在探索转型和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对相关政策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已形成“信任转型探索,挑战和政策建议”的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评论并讨论了报告中提出的问题。

机构高管和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信托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传统上,信托机构的主要业务是非标准业务,这不再可持续。 当前对融资信托的监管压力可以看作是变革。 缓冲区窗口周期。 它还可以识别当前的转换方向并正在研究中。 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指出,转型过程面临许多困难,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为什么要转变信任?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在讨论信托业的转型时,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需要转型的问题。 只有信托机构从根本上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它才能真正发起和研究变革。

信托公司目前的定位是专注于信托业务发展并为投资者,实体经济和人民服务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此定位是准确的,应该保持。 将来,它仍将是一家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 以企业为主体。 需要进行转换的原因是,信托业务类型的选择存在问题。 目前,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仍是融资业务。

融资业务中存在很多风险问题。 在短期内,表外业务的风险可能会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并形成机构风险的隐患。 必须正确解决此问题。 从中期来看,融资业务是周期性的。 经济增长势头已经放慢,新的冠状肺炎流行的影响已经叠加。 低利率已成为未来趋势。 当利率不足以支撑融资业务的成本时,该业务将破产。 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情况。 未来,随着区块链等金融技术的发展和黄金媒介的去中介化,融资信托业务的资金供给和中介功能将被新的金融形式所取代。

基于此,上述专家认为,信托红利并未消失。 逐渐消失的是融资信托业务的政策红利。 现在减少融资业务是给行业一个缓冲期。 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顺利过渡。 您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窗口期。 如果您错过这个窗口期,则信托公司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转型机会。

行业中一些人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优化的背景下考虑信托的转变。 他指出,从2020年开始,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是整个金融业(包括信托业)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最大背景。 中国市场的债务规模和债务周期已发展到必须解决的水平。 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这是信托公司转变其标准化业务并拥抱资本市场的背景。

转型挑战和政策建议

信托业面临着更多的转型问题。 一位机构人士指出,信托业诞生了几十年,经历了几番风风雨雨之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以准信贷为主要模式的行业。 它是在过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周期中形成的,它带动了整个产业。 制度和制度的建设是时代特征的产物,没有对与错。 但是从理论上讲,信托的商业模型是投资银行模型,而不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型。 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具有完善的风险准备和资本补充机制,而信托模型无法管理信贷业务的相应风险。 在经济周期上叠加风险敞口,转变自然是当务之急。

“信任转型探索,挑战和政策建议”的主题报告着重介绍了一些信托机构报告的转型中的挑战以及政策要求和建议。 会议嘉宾进行了重要的讨论和补充,包括:

首先,一些机构目前在业务压力下降过程中面临一定压力。 提前处置资产可能会引起一些风险问题。 希望可以根据不同机构的不同业务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压降标准。

其次,与监管指导下的转型方向相适应的业务领域在短期内面临着盈利困难,缺乏配套体系的问题,机构迫切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来开展相关业务。 例如,资产证券化业务由于业务资格有限而难以扩大和加强; 需要解决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业务的税收和开具发票方面的障碍; 需要基于信托系统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新业务的政策,例如利益相关者基金信托,养老金信托和监护信托。 基金业务的方向也面临明显的制约。 例如,信托计划中的股权投资受到股东性质的限制,合格投资者在信托计划中的地位被推迟解决,限制业务发展等等。

在会议上,一些信托机构强调标准产品业务中的政策均等化对信托公司的平稳转型至关重要,他们希望尽快调整信托机构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标准。 。 转型后的信托公司如何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信托公司如何与资本市场上的公开发行基金和其他机构区分开来,以及如何在一级和二级市场建立业务联系,这一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目前看来,信托机构作为买方投资顾问的干预模式或许能够探索专业化的道路。

第三,支持行业的长远发展,建设健康的行业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赎回结束后,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准备制度,并逐步放开信托公司的资本补充渠道,例如允许发行债券; 考虑公平和差异的信托公司分类监管; 允许新的许可证出入,信托行业整合或大趋势; 建立新的经营理念,从“赚快钱”到“赚慢钱”,等等。

从长远来看,如何定位信托公司?

基于目前的情况,一些行业专家指出了信托业短期内可预见的发展趋势:第一,规模将进一步下降。 到2020年第四季度末,该行业的规模很可能会降至20万亿美元以下,并且可能会在2021年底下降到15万亿美元。积极管理的信托的规模可能仍保持在大约未来几年将达到10万亿美元。 第二,在选择产业转型的道路上实现了从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的发展思路转变,大多数信托公司可能会朝着“小而专业”的道路发展。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以“新资产管理规定”为主导的资产管理转型方向表示了一致,肯定了信托业实施的转型要求,并在实践中实践了许多转型方向和路径。 但是,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定位,仍然有些人感到困惑。

“信托业确实不应将影子银行类融资服务作为发展的主要业务。它需要重新定位。现在的问题是在哪里重新定位,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正在指导直接融资和信托的发展。公司处于直接融资链中。中国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它应该处于什么位置?现在看来,他们正在抢劫其他国家。” 在先前的调查中,一家信托公司的人表示困惑。

在会议上,关于信托公司的未来定位,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信托公司的真正定位将不是资产管理加私募股权投资银行。 这个方向非常模糊,同时也为非标准融资打上了漂亮的一层。 涂层。 未来的真正定位应该是财富管理加私募股权基金,这是一种广泛的基金概念。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首先,要经营什么样的信托业务和产品取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 只有在有需求时才能有市场,而且这不可能在秘密的市场下完成。 有必要分析实际需求并找到与信任系统的集成点。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信托的原始业务。

其次,原始的信托业务很多,在不同的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信托业务的起源不能理解为回到过去某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信托类型,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第三,要及时制定计划。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受托人以及最适合信托公司的业务目前可能不是信托公司。 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并积极计划以提高信任竞争力。

(作者:方海平编辑:马泉花园)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