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km续航时间已成为电动汽车公司军备竞赛的重点,还是要解决的痛点? |汽车企业|电动汽车|电动_新浪科技_Sina.com


原标题:1000公里续航时间已成为电动汽车公司军备竞赛的重点。资料来源:《中国商报》

“ 1000km”似乎已经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军备竞赛。

继2020年Nio日宣布将在2022年推出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电动汽车之后,上汽志机和广汽爱安表示,他们的车型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

1000km是什么意思? 对于仍将续航里程作为消费重点考虑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汽车的续航里程为1000公里,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充电频率基本上可以与为汽油汽车加油的频率相等,无论是便捷还是心理上的安全性得到加强。 但是对于汽车公司而言,1000公里意味着更苛刻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更具挑战性的电池布局技术,空间利用能力以及更高的成本。 此外,在目前电池怕冷的背景下,要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达到1000km的综合工作条件,上述难度将加倍。

那么,1000km是普通消费者的必然选择吗?

1月19日,魏玛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沉辉在魏玛W6离线典礼上公开质疑“ 1000 km续航能力”。 他认为,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而言,1000公里的电池寿命并不构成技术障碍,并明确指出:“如果主流车型都具有1000公里的电池寿命,对社会将是巨大的浪费。”

1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汉在2020年大众中国性能交流会上也谈到了他对“ 1000 km电池寿命”的看法。 他认为,在电池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高耐久性电动汽车需要配备更重的电池。 因此,它们必须配备极高的成本和更轻的车身,以便使整车的成本越来越高。 高,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是,为什么汽车公司仍然乐于瞄准1000公里?

首先,如上所述,如果可以解决电池寿命,那么就可以基本解决当前电动汽车市场的困境。 其次,技术的积累和迭代可以使1000公里的电池寿命成为现实,例如魏来提出的半固态电池和上汽集团与宁德时报联合开发的“硅掺杂锂电池芯”技术。 再一次,不排除汽车公司会以此为借口在资本市场上大肆宣传。 在有消息称GAC集团的子公司GAC Ion于1月15日发布了海报,声称GAC Group的基于石墨烯的超快充电电池可以在8分钟内达到1000 km的电池寿命和80%的电量后,GAC Group的股价直接上涨。日内限制。 蔚来汽车发布具有1000公里续航时间的半固态电池后,不仅带动了股价上涨,而且还间接冲击了市场上的电解质,隔膜和其他概念股,这些股票全线下跌。

“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听风如雨’的状态。” 中关村新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百联电池协会会长告诉记者。 在不改变材料的情况下,当前的三元锂电池确实接近能量密度的极限。 还正在探索新的和多样化的电池技术路线,但是必须将实验室技术应用于批量生产的模型。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个是要实施的技术标准和功能,第二个是量产后的成本和一致性问题,第三个是安全性。 因此,长期以来,三元锂电池仍将是主流技术路线。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上很容易达到1000公里,但是我们应该考虑成本吗? 作为消费产品,所有技术都需要在多维要求(例如成本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然后才能大规模应用这些技术。

奥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席主席张建平此前告诉记者,在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追求高电池寿命是一种浪费。 这种浪费不仅是公共资源的拥有,也是消费者的浪费。 对于动力电池,一般的电池衰减约为80%,必须更换。 根据张建平的理论,消费者花费100%的电池成本,但实际上,最后80%的成本已变成“沉没”。 “成本”,因此他认为更换电力是使用电动汽车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由于诸如城市土地使用之类的许多原因,在私人车辆领域中促进电力交换仍然不成熟。

类似于1000公里,技术和成本界限的讨论体现在智能电动汽车中,远远超出了电池寿命。 还包括例如自动驾驶。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也是汽车公司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军备竞赛的竞争点之一。 例如,NIO在先前的宣传中强调了即将面世的eT7。 它的超级计算机平台基于四个NVIDIA Drive Orin。 该芯片的计算能力为1016TOPS,是特斯拉的7倍。

但是Horizo​​n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i Yu在1月17日的“电动汽车会议”上表示,芯片的计算能力就像汽车的马力一样,并且计算能力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芯片计算能力的主要参考标准是TOPS的值,但这只是理论上限。 真正可以使用多少计算能力取决于与软件算法的配合。

像电池寿命一样,计算能力的累积也表明成本增加。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所谓的计算能力提高和自动驾驶能力的提高付出更高的购车成本,更复杂和更高成本的售后。 还是由此带来的不稳定?

智能汽车是面向汽车公司的未来的关键轨道,但是在此过程中,用户是否应该成为豚鼠并为所谓的高精度技术付费? 行业需要更多的理性,消费者也需要更多的选择和决策权。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