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定的”并继续激发市场参与者的活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谈新华网2021-金融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汇 标题: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定”,以继续激发市场实体的活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谈到2021年的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吴宇

2021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作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金融政策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趋势如何? 如何继续激发市场参与者的活力? 如何建立密集的金融安全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最近接受了新华社对2021年金融业热点问题的采访。

货币政策必须“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议,宏观政策应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在2021年实施健全的货币政策,并为经济复苏保持必要的支持?

“到2021年,货币政策应该’稳定’并维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易纲表示,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维持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与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吻合。 在结构上,我们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精确滴灌作用,加大对技术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资金支持。 同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的结果,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在流行期间,特殊和分阶段的政策将在完成任务后撤回。 如何避免保单撤销的叠加效应?

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没有采取零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它是少数几个实行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而且长期以来没有“洪水泛滥”。 因此,就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退出问题相对较小。

预计今年宏观杠杆增长率将恢复基本稳定

受这一流行病的影响,我国的宏观杠杆率将在2020年上半年逐步上升。在新的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平衡经济复苏和防范风险?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必须稳定宏观杠杆比率。” 易纲表示,到2020年,疫情的影响将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使我国的宏观杠杆比率,即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大大增加。 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的增长率已经放缓,预计今年将恢复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易纲强调,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 必须审慎处理个别机构风险和关键领域的风险,改善财务风险的预防,预警,处置和问责制,进一步巩固各方责任,并弥补监管制度的不足。 风险处理过程遵守法律法规,稳定有序。 完善长期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多种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加强行为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

金融体系一直关注诸如微型和微型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市场实体的发展。 到2020年,实现实体经济1.5万亿元的目标。

如何改善今年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

易纲表示,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加强金融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按照市场化,法治和国际化的原则,它将改善高度适应,竞争和包容的现代金融体系,并改善其激励和约束机制。 ,设计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 今年,我们将重点关注四个领域:

-继续实施包容性小微企业贷款扩展支持工具和包容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对这两个工具的支持保持不变。 继续运用包容性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

-继续开展中小微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的贷款。 鼓励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主导作用,支持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券,促进供应链票据和应收款确认,促进企业债券发行融资。 引导市场推出更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并支持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融资。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巩固和扩大减贫成果,切实把金融服务与农村振兴联系起来,维护扶贫地区金融救助政策的总体稳定。 增加对关键农业领域(如种子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 拓宽农业和农村抵押品的范围,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支持合格实体通过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继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的转换已在2020年成功完成,人民币汇率的最新趋势也引起了更多关注。 2021年,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将采取哪些其他措施?

易纲认为,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深化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通过深化LPR改革,促进存款利率逐步市场化。 加强互联网平台存款和其他地方存款的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进一步完善央行的政策利率体系和基准货币市场利率。

“到2020年,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将提高,它将更好地充当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并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易纲认为,去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反射。 中国率先控制了这一流行病,恢复了工作和生产,率先实现了积极的经济增长,其基本面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强劲走势也与美元指数的走弱有关。

易纲表示,到2021年,市场将继续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遵守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注意预期的指导。 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继续推动高层次金融开放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未受到这一流行病的干扰。 惠誉已成为第二家进入中国的国际评级公司,将中国债券纳入FTSE罗素指数具有明确的时间表…在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继续推动高层次金融向外界开放?

“开放金融业是建设新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易纲表示,下一步将是全面实施准入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效转变开放观念,促进制度化,制度化开放。 进一步完善金融部门的各种支持体系,促进监管模式和体系与国际认可规则的融合。 促进金融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

在对外开放之后,必须保持相应的财务监督。 易纲强调,有必要建立与更高开放度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监督协调,形成联合监管力量。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维护金融稳定。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职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议在碳峰值和碳中和方面做好工作。 金融业在服务于绿色发展和促进实现相关目标方面有哪些安排?

易纲认为,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我国将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为碳峰值和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服务是今年和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基础相对较好。目前,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刚说,下一步的关键是做好绿色金融政策的设计和规划,发挥支持绿色发展资源分配,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的三大金融功能。

为此,他提议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个支柱。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 二是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向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 三是建立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碳减排量,发放优惠贷款,科学设定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等。 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立碳市场,发展碳期货。 第五,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应“在国内统一,国际统一”,力争在今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错误更正】


【主编:吴永玲】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