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高能北京可能打破本世纪最低气温记录温度| 北京| 冷浪_新浪科技


原标题:未来北京高能可能打破本世纪最低温度记录来源:科技日报

俗话说:“小涵小涵,冻成一团。” 根据《中国天文日历》,“小寒”节气于北京时间1月5日11:23迎来,标志着一年中最冷的一天“九汉田伯爵”到来。 1月5日上午,中央气象台发布了2021年的第一个冷波蓝色预警。

  开启了快速冷冻模式,今年冬天许多地方的温度将创下新低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在强烈的冷空气的影响下,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从5月8日到8日晚上一般会下降6℃-8℃,其中包括华北西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和江南东部。 该地区的温度降幅可达到10℃以上; 温度下降后,最低温度的0℃线将向南压降到江南南部再到华南北部,而-10℃的温度线将向南压压到秦岭再到江淮东部。 长江流域及其北部将出现北风4-6级和阵风7-9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冲说,虽然从2020年12月27日至31日降温速度比“除夕夜”略小,但许多地方都经历了上一轮的“降温”。 “温度”相对较低。 预计在这一轮降温之后,我国东北南部,中国北方和黄淮东部的最低气温将自今年冬天以来创下新低。 其中,北京,大连,济南等地的最低气温将低于-15℃,沉阳的最低气温将降至-25℃以下。

就北京而言,从1月6日开始,受冷潮影响,北京将出现强风和持续低温天气。 北京气象台在1月5日16:30发出大风黄色预警信号:估计从6日凌晨1点至22:00,大约有5级北风和8、9级阵风。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预报显示,六号晚上北京的最低气温将在-16°C左右。

据统计,北京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气温为-17℃。 如果北京在这次冷潮期间的温度低于-17℃,将打破21世纪以来的最低温度记录。

专家提醒,由于先前较低的基本温度,再加上这种冷空气过程,风力相对较大。 因此,人的体温会降低,所以要保暖。

  拉尼娜和北极海冰太小,不容忽视

今年的冷潮似乎异常寒冷。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自冬季开始(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3日)以来,到2020年12月有两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分别是12月13日至15日(全国强烈的冷空气)和12月29日至1月1日(全国性冷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办公室研究员袁媛说,与历史同期相比,冷空气(包括冷浪)的数量不是很高,但这两个都是国家的冷空气过程。冲击力大,强度大。

袁源在调查原因后分析说,自冬季开始以来,欧亚中高纬度一直受“高西低东”子午环流的控制,去年12月的环流模式变化不大。 同时,东亚冬季风相对较强。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2020年12月以来我国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低温的直接原因。

在气候方面,最近在赤道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出现拉尼娜现象的高峰以及秋天北极地区缺乏海冰是两个不容忽视的迹象。 历史统计分析表明,在大多数拉尼娜年代,冬季欧洲和亚洲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子午线相对较大,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平常更频繁,更强。 变低的可能性也更大。

此外,2020年9月北极地区海冰异常缺乏(历史上第二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指出,九月份北极海冰的缺乏有利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 2020年夏季的监测表明,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典型的负AD阶段,其模态指数达到历史最低值,这也有利于今年冬天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强季风。

“总的来说,造成我国大部分中部和东部地区目前低温的最直接原因是’高西部和低东部’的子午环流和强劲的东亚冬季风。秋天是拉尼娜和北极,是今年冬天。强风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元元强调。

本报记者傅丽丽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