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在线平台引发过度借贷,不要“借贷贷” -Chinanews.com

  中国银监会发布风险警告:所谓“零利率”不等于零成本

  警惕在线平台产生过多借贷,不要“借贷融资”

近年来,一些在线平台已使用各种在线消费方案来过度销售金融产品,例如贷款或信用卡透支以引起过度消费。 昨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了《 2020年第六次风险警告》,提醒消费者: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合理使用贷款产品,选择正规的机构和正规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当心过多的借贷营销。 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所谓“零利率”并不意味着零成本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提醒说,这些在线平台的信息披露不当,存在误导销售的风险。 一些机构或在线平台单方面强调有利条件,例如低日利率,无息期和零利率分期付款。 但是,所谓的“零利率”并不意味着零成本。 通常有“服务费”,“手续费”和“逾期计费”。 此类产品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可能很高。 一些市场营销故意掩盖了借贷的实际成本,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人们很容易误解或理解。

风险警告指出,某些平台的营销过度包装,导致消费者陷入盲目和不受控制的消费陷阱。 特别是,很容易误导财务知识薄弱的人和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

在一些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在Internet平台上借钱后,他们参加名人表演,筹集资金,预定场地,并赠送“球迷支持礼物”。 “借钱追星”现象蔓延。 盲目借贷和盲目消费最终将侵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使用“土味”和“奇花异草”广告来捕获客户信息

还有一些平台会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信息,并且存在不当使用和披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风险提示指出,某些在线平台上的在线贷款营销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使用“土味”和“精彩”广告来吸引流量并提取客户信息。 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平台各方,借贷机构,投资者等之间的客户信息流通,都侵犯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风险提示指出,一些在线平台声称贷款程序很简单,诱使消费者点击,有些机构甚至向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等提供过多贷款,进行暴力收款,假装被司法机构和恶意收款,并针对贷款。 亲戚朋友的收集造成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请勿“以贷款融资贷款”或“长期贷款”

针对这些过度借贷的消费者营销行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力行生活,远离现实。摆脱了过度借贷的消费者营销陷阱。

同时,有必要合理使用贷款产品,不要“用贷款融资贷款”或“长期贷款”。 风险警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消费者应了解在线平台贷款,类似信用卡的透支和分期付款产品,并了解与他们的权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例如贷款利率,条款和还款方法。 单方面宣传“利益”。 充分发挥贷款产品的作用,树立负责任的贷款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更不用说“依赖贷款”或“长期借贷”了。

此外,我们必须选择正规的借贷机构和渠道。 要注意检查有关机构是否具有营业资格,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 警惕未识别的电话,链接和电子邮件销售,不要随意单击未识别的链接,不要在可疑网站上提供重要的个人信息,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并防止欺诈风险和个人信息泄漏风险。

文/本报记者程杰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