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12月中旬成立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盲盒生产商Bubble Mart成立20年来,经历了最“丰富多彩”的一天。
12月11日,Bubble Mart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其股价立即上涨了一倍。 该公司市值一度超过1200亿港元。 一周后,即12月28日,Bubble Mart的开盘价暴跌了16%以上,其市值一度蒸发了近150亿港元。
人们普遍认为,股票价格下跌的原因是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批评盲目的盒子的文章。
文章将盲盒定义为“近年来在大陆出现的产品。盒子中放置了不同样式的玩具。消费者随机选择固定或隐藏的模型。随机,新鲜和令人兴奋的体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消费。 ”
文章透露,许多盲盒爱好者每月都会花很多钱,“盲盒深如海,钱包是路人”:过去一年,电子商务平台上约有20万名消费者花了两万多元。
毫无疑问,人们对盲盒的态度存在很大分歧。 有人认为这是赌博的一种变种,并且不愿购买盲盒是一种病态。 有些人认为购买盲盒是一种爱好,而购买盲盒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因此情绪波动。 实际上,在一些市场分析师的报告中,他们认为盲盒给Z时代带来了惊喜和收藏欲,并具有交易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们甚至认为盲盒是年轻一代的新玩具和社交货币。 此外,Bubble Mart目前是这些“社会货币”中最强的。
但是,Bubble Mart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Bubble Mart运营的IP有85个,其中包括12个自己的IP,22个专有IP和51个非专有IP。 Bubble Mart曾经将自己的未来设定为迪士尼这样的IP帝国。
Bubble Mart通过电子商务,小程序,零售商店,展览会等进行全渠道销售,并不断推出可以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吸引后者进行长期消费。
不可避免地,这也使人们看到“盲盒”一词。 首先,他们想到了“盲盒”。 当新华社批评盲盒时,他们首先会以为自己在批评泡泡糖。
然而,泡沫市场的股价在暴跌后开始回落,其市值已升至超过1100亿港元。 与重要报告相比,“二次出售”丑闻对泡泡超市乃至盲盒经济的影响显然更大。
最近,在山东济南有消费者抱怨要购买由店员拿起然后重新包装以销售的盲盒。
盲盒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内容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而且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不仅是付款后获得商品的具体动作,而且是这一过程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这使得盲盒成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而盲盒经济也具有更加神秘和难以言说的特征。
购买盲盒时,消费者对内容物的期望和焦虑会加剧打开盲盒时的内在惊奇或失落感。 这种情绪的起伏实际上是吸引买家的盲盒的基本要素。 无论是惊喜还是损失,它都会变成继续购买盲盒的动力。
在私下拆除盲盒供选择后,再次出售剩余的选集,这种行为直接破坏了盲盒经济建立的基本逻辑。 对泡泡超市的损害属于“自下而上销售”的水平,远远超过了普通商品的“二次销售”。
新华社的文章批评了盲盒经济会导致年轻人的成瘾和赌博心理诱发异常消费,但这并不能阻止消费者购买盲盒。 真正使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打开百叶窗盒时的精神体验已经是“二手。(《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