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遗址有多大,都需要一两个人对其进行挖掘,无论珍贵的文物是什么:基层文化保护人员的短缺。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许多重要的考古遗址已重新开始发掘,并且基层对当地文物的调查也已恢复。 随着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对文明传承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日益为世界所认识,我们还需要看到,在考古工作的新形势下如火如荼,对基层文化的保护文物仍然面临着人力和人才短缺的困境。 在许多地方,独自行走的孤军仍然是一线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写照。
1个
10年,5000平方米的废墟,一个人
“我曾负责2008年至2018年凌家滩的发掘工作。无论是考古研究所还是我本人,我都非常希望对这一重要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在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做但确实是这样。人手短缺。过去十年来,我基本上是自己一个人工作,没有固定的团队,工作进度显然不理想。” 回顾过去,吴伟宏不由得叹了口气。
吴卫红,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 他在这里读到的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寒山县,距今约5300年前。 它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阶段的代表遗物。 它也是中国三个已知的史前玉文化中心之一。
“人少”可以说是长期困扰着我们考古界的一种慢性疾病。 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 目前,只有20多位研究人员可以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但他们负责安徽140,000平方公里内的发掘工作。 长期以来,凌家滩的发掘工作只有1-2人负责。
在2008年之前,对凌家滩遗址的研究只能在玉石上做些工作。 吴卫宏接任后,他对凌家滩社会组织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对定居点的系统分析也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为了独自探索数百万平方米废墟的奥秘,他讨厌自己每天没有三头六臂……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凌家滩。钱不是问题,但关键是人少。” 吴伟宏说:“过去几年我实在无能为力。我上网发布了英雄文章,招募了志愿人员。一个热爱考古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但这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毕竟!”
2020年6月,凌家滩遗址开始了新一轮的挖掘工作,人力短缺尚未得到缓解。 负责发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张小雷说:“到2020年,凌家滩发掘工作将再增加一个人。 但是,考虑到研究所中各种紧急工作的层出不穷,我们两个人也很难保证他们同时在施工现场。”
据悉,自1987年开挖以来,凌家滩遗址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总开挖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占比不到0.3%。
2个
不能招人,更不用说学习考古学的人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该遗址,但是这里没有考古专业人员,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麻烦的问题。” 湖北省大冶市桐庐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处长王义时说。
距今3500多年的桐庐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开采时间最早,生产时间最长,开挖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 祖先的先进冶炼技术是惊人的。 该遗址分别于1994年和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它被评为20世纪中国的100个主要考古发现。
为了保护该地点,已经成立了当地保护管理委员会。 “尽管大冶是全国百强县之一,但它与大城市相距甚远,人均年收入仅为60万元至7万元。 专业人士只是看不起它。” 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耀琼说:“该单位有14名员工,只有一个具有地质学背景的人,与现场保护有关。 那些曾经学习过历史和考古学的人都换了工作。 不久前,我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将人们从文物和考古中解救出来。 结果,我们不想见那些不在营业场所的人。”
由于没有知识渊博的人,对古铜矿的研究和保护仍然很困难。 “该网站上有一个细菌。我们不知道如何得到它。我们要求据说是专业人士的人对其进行消毒,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做对了。” 王义石说。
谭半月的记者走访了长江沿岸的许多基层文化保护单位,发现“不招募或留用专业人才”现象非常普遍。 同时,一些地方在体制改革中撤出了文物保护部门,保护力量大大削弱,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重庆市考古界人士说,重庆市许多区县的文化管理处和博物馆只有三到五名工作人员。
“在重庆的38个区县中,只有忠县有文物局的标志。” 重庆市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说。 “该市的考古和文化博物馆系统在市一级拥有近2,000人,但只有38个区县。 有530人,没有足够的人员保护。 我们如何进行研究?”
“古墓抢劫现在仍然猖ramp。在一些生产文物的县,没有负责文物保护的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资金,也没有资金。他们可以依靠什么来与坟墓团伙搏斗?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说。
记者须知
文化保护人才下乡的途径在哪里?
冻结三英尺不是一天的感冒。 解决基层文化保护人才短缺的“老问题”,需要新的智慧,需要更多的专注和耐心。
从文物保护部门的建设仍需建立公共机构的现实出发,如果要扩大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扩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立。每个区域的位置,并且位置的数量应倾斜到第一线。 同时,努力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实现现实主义。 在招聘人才时,我们不仅要谈感情,也不要谈待遇。 从提高收入水平,调整考核机制,到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到基层人才的合理流动,及时收费等“软性政策”,都应该让人才见识诚意。
实际上,为了解决基层文物保护的人力分配问题,也有比较灵活的思路。 一方面,各级文物部门要积极与建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合作,在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不同形式的实训基地。 如果条件成熟,他们还可以尝试安排学院和大学在基层文化保护单位集中的大片土地或地区进行研究。 机制。 这样,不仅为高校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考古人才提供了空间,而且还定期派年轻人血来充实基层文化保护力量。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寻求多元化的支持,并与真诚的社会力量合作,但它们必须以保护为名,警惕过度发展。
此外,上级文物部门应当利用农村人才的振兴,适时考虑“向农村传播文化保护技能”。 在基层文化保护单位密集,考古任务重要的地区,可以在当地开展文化保护主题培训,并在村民中普及。 对文物和有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使村民意识到了对文物的保护,并带动了一支遍及农村,不走不走的文化保护工作队。 (记者:冯远,童芳,江芳,王迪,徐小青)
资料来源:《班约谭》 2021年第6期
半个月谈记者:王宪,董雪,赵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