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近地空间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比美国全球定位卫星(GPS)系统的信号更容易看到,并且更有可能成为信标用于航天器。
使用权:
2021年阿里云采购季节:购买补贴,充值券和抢先购买
云通信分会场:热门产品低7.2%,短信低至0.034元/条
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在2000公里或以下的高度飞行的航天器,在任何时候看到北斗卫星的时间都比GPS卫星多50%。
研究人员说,北斗系统使用超精密原子钟,其定位精度也可与全球定位系统相媲美。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联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点燃并发射升空。
在2月22日出版的《武汉大学信息科学学报》上,由吴春军领导的小组发表的同行评审论文写道:“仅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有可能实现全球覆盖并做出贡献。向太空应用程序提供全天候定位服务。”
根据该报告,传统上是通过地面跟踪站获得航天器和卫星的准确位置信息,但有时没有地面站。
这些信息对于太空飞行至关重要,因为定位中的小错误可能会导致对飞船轨道的误判或其他问题。
根据这项研究,中国多年来一直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执行其太空飞行任务。 中国太空科学家已经为全球定位系统开发了信号接收器和跟踪软件,以提高准确性,从而他们可以以不超过3厘米的误差定位航天器。
报告指出,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开发自己的版本,因为中国希望获得一个独立于美国军方控制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导航系统。 去年,北斗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进入轨道以完成网络。
吴春军的研究小组说,北斗系统的主要优点是,低地球轨道上的航天器可以看到更多的北斗卫星。 研究发现,观看北斗卫星的次数为6到29次,而观看GPS卫星的次数仅为6到15次。
报告评论说,随着中国推进其太空发展计划,其太空资产正在增加。 中国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建造一个轨道空间站,用于探测极微弱信号(从重力波到水下500米潜艇)的尖端卫星也正在开发中。 一位驻北京的太空科学家说,许多新项目可以将北斗系统的原子钟用于高层控制,定时,测量和其他目的。
但是,吴春军及其团队得出的结论是,北斗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可以用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他们指出,配备有两个系统接收器的航天器可以看到更多的制导卫星-例如,在北美,这个数字甚至可能翻倍。
该论文还写道,未来对信号接收器和软件的升级可能使这两个系统共享,从而完成对月球和其他地方的深空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