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2021-03-21 10:17
首先,我们还有更多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二是货币政策要既注重总量,又要注意结构,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来自中央银行官方网站,原标题:“利用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会议上的讲话论坛圆桌会议”
女士们,先生们,尊贵的客人:
我很高兴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首先,我要感谢卢迈秘书长的邀请,并感谢他在过去二十年中对发展高级别论坛的贡献。 今天,我主要与大家分享有关中国货币政策和绿色金融的观点。
首先,让我谈谈近年来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做法。首先,我们还有更多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拥有适当的工具和手段,且利率适中。 我们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约为10%,基本与名义GDP增长率匹配。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反向回购利率为2.2%。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范围,有提供流动性和适当利率水平的空间。二是货币政策要既注重总量,又要注意结构,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针对性的支持。在保持总体合理和充足流动性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可以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中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 自从新的冠状肺炎流行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许多措施,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维持就业稳定。第三,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比率一直保持基本稳定。 在为经济实体提供积极激励的同时,它也抑制了金融风险的增长和积累。第四,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造合适的环境。总体而言,我们必须执行健全的货币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和确保就业,继续与重大金融风险作斗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在绿色金融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积极成果。 到2020年底,中国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为1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绿色债券的存量约为8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它在支持绿色和低碳转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认为,在碳中和的约束下,两项任务尤为紧迫。
首先,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投资,必须指导金融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提供所需的投资和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所需的资金,有很多方面的计算,规模规模均为1000亿元。 在如此巨大的资本需求下,政府资金只能覆盖一小部分,而缺口必须由市场资金来弥补。 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其次,气候变化将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这需要及时评估和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以及其他事件和经济损失的增加; 同时,绿色转型可能降低高碳排放资产的价值,并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 一方面,这将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这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空间和传导渠道,扰乱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等变量,并使货币政策立场的评估更加复杂。 这是维护金融稳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新问题。
围绕这两个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想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并指导资金准确投资绿色项目的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制定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标准,并即将完成“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目录”的修订,以删除与化石能源相关的内容。 同时,我们正在与欧洲方面合作,促进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融合,并力争在今年内引入一套通用的分类标准。 我们还将在20国集团下讨论这个问题。
二是加强信息报道和公开。目前,银行间市场的绿色金融债券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 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告绿色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强制性信息披露系统的建立,涵盖各种金融机构和融资实体,并采用统一的披露标准。
第三是将气候变化因素充分纳入政策框架。在金融稳定性方面,我们正在研究金融机构压力测试中对气候变化因素的系统考虑。在货币政策方面,正在进行研究,以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诸如优惠利率和绿色特殊再融资之类的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金融支持。关于外汇储备投资,我们将继续增加绿色债券的分配,控制对高碳资产的投资,并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投资风险管理框架。
第四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中国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行动。 中国工商银行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了投融资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并进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此外,最近,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具有碳减排收益的清洁能源等项目。 中国人民银行已指示试点金融机构衡量该项目的碳排放,评估该项目的气候和环境风险; 已每季度评估银行的绿色信贷状况,并且正在研究和评估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方面的表现。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担任G20轮值主席国在中国的联合主席,在巩固国际绿色金融共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意大利在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共同主持下重启了该研究小组。 我们将与意大利,美国和其他20国集团成员加强协调,讨论和制定促进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并鼓励各方讨论需要加强国际协调的关键问题,例如信息报告和披露以及绿色分类。标准。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在中央银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和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等多边机制下深化国际合作。 我们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其支持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总体而言,金融体系可以在支持绿色转型和管理与气候相关的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加积极主动,实施新的发展理念,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和高质量的发展,并服务于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