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一百年,踏上新的旅程丨中华民族在遥远的地方站起来-原子城的传奇
?
青海金银滩,中国原子能城国有221厂。
这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屹立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以前,无数的顶尖科学研究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军事指挥官和战斗人员,在蔚蓝的天空上,踩在荒原上,开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传奇之路。
过去,人防严密的军事禁区早已揭开其神秘面纱,并已成为青海的旅游胜地。
但是使命和荣耀从未消失。 “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协调奋进,勇往直前”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闪耀。
隐身进入神秘的禁区
沿着“ 596”的象征之路,一位年轻的短发妻子正要在信箱里放一封信,她的表情集中且充满感情。
离她不远,一个男人靠在墙上,专心阅读一封信。
原子城纪念公园中的雕塑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火热年代的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一对新婚的延儿夫妇分别接受任务并赶往“偏远的地方”。 从那以后,大雁从书本上经过,互相抱怨。
我以为他们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在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祝晚会上,他们很高兴发现彼此:两个工作的地方只是被一堵墙隔开。
原来,他们寄来的信件会先寄到北京再寄回去。
这是3月10日在原子城纪念公园拍摄的沿“ 596”路的雕塑。(新华社记者张曼怡摄)
“很难说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因为当时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面对记者的提问,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接待中心主任王志玲回答。
它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是国有的221工厂的所在地,这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发基地。
我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因此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1958年,面对西方核垄断和核敲诈的威胁,中共中央决定在这里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开发基地,被称为“ 221国营工厂”和“青海矿区”。
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取了命令,告别亲戚,奔赴高原,在草原上展开了艰苦的战斗。
享誉全球的核物理学家王干昌1961年毅然返回中国,放弃了外国的优势。 为了参加核武器研究,他更名为王静。
从那时起,他已经隐姓埋名已有17年了。
“王干昌在哪里?” 当有人这样问时,他的妻子总是说“我去了信箱”,因为她只知道王干昌的通讯地址和信箱代码。
……
为了国家的荣耀! 这是参加核试验的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他们不惧怕力量,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团结奋斗,捍卫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用自己的身体实现一个强大国家的梦想
在开阔的田野中,两排钢筋混凝土柱立在生锈的铁轨旁,斑驳而沧桑,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辉煌。
这里被称为“上兴站”,是221工厂的核心工厂区之一。
“可以说,这是我国成为强国的梦想开始的地方。” 马小燕说,“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专职老师。
那年,这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小平台将我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第一枚氢弹和各种类型的核产品依次运送到核试验场及其所集结的部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00,罗布泊(Lop Nur)上响起巨响,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成功引爆。 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原子弹!
1967年6月,由中国221厂研制的中国第一枚氢弹成功爆炸!
221工厂的建造者从“三个帐篷”开始。 他们一起工作,然后生活。 他们辛勤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实现中国人民的核武器梦想。 他们交换了共和国和人民的尊严和力量。 幸福与安宁。
站在西海镇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发展基地”的纪念碑铭记着他们的伟大成就。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之父中唯一获得烈士头衔的科学家。
1968年12月,他在从导弹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途中遇到了空难。 在关键时刻,他与保安员牟芳东紧紧拥抱,保护着一个公文包,上面放着绝密的数据。 他被杀时只有59岁。
现年86岁的刘兆民是原221工厂的退休员工。
早年大学毕业后,他从事原子弹研究。 1963年初,他来到金银滩第二分厂研制炸药,直到退休。
“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我住在帐篷里,打球。但是我为能够参加该国的尖端科学研究而感到自豪。”
那时没有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今天就不会有强大的中国。 回顾那些炎热的年份,这位86岁的老人没有后悔,充满了激情,“如果我现在需要的话,我仍然可以做到。”
徐果一个人! 秉承振兴中华的理想,无数科技工作者发扬了独立,自强,自强,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这个神秘的禁区,他们毕生奉献和坚持不懈。
将剑化为犁,以实现和平与安宁
遵循和平时期的“把剑变成犁”的想法,1987年,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废除了下面的221号工厂。
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世界广播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开发基地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并全面退役”的消息。
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工业研发基地。 曾经一度神秘的禁区,已成为海北地区的新地-西海镇,并逐渐向世界开放。
曾经消失在地图上的金银滩,与西方歌手之王王罗斌的流行情歌《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一起欢迎了世界各地的客人。
金银滩草原重归宁静,到处都是牛羊,田园歌声悠扬。 金银滩草原上的牧民迎来了繁荣祥和的新生活。
如今,时不时地走在西海镇,您会遇到221家工厂的遗迹,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花园,图书馆,电影院和将军楼。
草原上的植物和车间静静地站立着,一年的口号仍然清晰可见。
纪念碑是无语的。 在代表“梦想”的纪念物球体的下方,红褐色盾牌上刻有9个圆形尖刺和飞翔的和平鸽。
它提醒世界:中国人研制原子弹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追寻梦想的新旅程,“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远闪耀
从事水利工作的朱殿军大师站在上兴站的铁轨旁,望着辽阔的草原,站了很久。
八年来,只要他有空,他都会来这里看看。 这次,他带来了两位年轻的同事,让他们也感受到了老一辈创业的艰辛。
“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尽管这段时间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老一辈的辛勤工作。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国家赢得荣耀的精神。”
总会有一种精神激励我们前进。
“这里有’两枚炸弹和一颗星星’的伟大精神。挖掘和继承这些精神财富是我们的使命。”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京说。
在此之前,周光京在原子城市纪念馆工作了17年。 自纪念馆建立以来的18年中,有300万听众听取了“两枚炸弹和一颗星星”精神的传道。
目前,学院在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主线下,以221厂的原址为载体,开发了原子弹等十多个现场教学场所。城市纪念碑,第一分支,第二分支和上兴站。
“政治训练,思想洗礼,精神动力和任务得到加强。” “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执行副校长张海旺说,到2020年,该学院将培训3000名各种参与者。 比人还多。
这是3月10日拍摄的原子能城市中的中国核武器发展英雄雕像的墙。(新华社记者张曼怡摄)
“我以前对原子城的历史了解不多,经过深入研究,我了解了光辉背后的艰辛和艰辛。每次查看这些信息时,我都会感到兴奋。”
来自云南的“ 95后”女孩孙晓晓去年通过考试,来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成为专职老师。
她说,每个分支机构都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们始终处在危险的最前沿,并且因为他们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
第二分支发生爆炸,四名年轻的技术工人当场死亡。 由于事故是如此惨烈,他们的骨灰只能分为四个部分并送回家。 后来,一个年轻死者的父亲将儿子的骨灰归还了基地。
“他说儿子为国家而死,他希望儿子的英勇灵魂陪伴他未完成的事业……”
当她说话时,孙晓晓泪流满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成就英雄,产生英雄的国家。 和平时代也需要英勇的情怀。
国家是我们的国家;国家是我们的国家。 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向英雄学习,欣赏英雄,让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的梦想之旅,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
孙晓晓激动的声音充满了决心。
记者:陆学礼,刘江
编辑:王伟,白家丽,陈东枢
由新华社和新华社青海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