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究报告
[New Energy Vehicle Daily News]上游价格持续上涨的传导效应表明电池公司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
[Hardcore Research Report]业绩猛增,单药收入达到47亿美元! 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之后,诺贝尔奖理论已成为现实,黑石集团已投入巨资20亿美元,这些公司也在加速部署(清单)
[Semiconductor News]一月和二月芯片进口猛增近60%!世界上最大的晶圆厂提价
[ETF Nuggets]碳中和有利于旧能源供应方的改革,并且是未来5-10年工业产品的主要主题
原标题:“碳峰与碳中和”路线图揭示了更多的政策措施,这是可以预期的
张亮
一旦提出了“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它立即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热点话题,并成为资本市场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投资主题之一。 无疑,这是该国正在举行的两届会议上最令人关注的“热词”。 “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落实国家确定的2030年气候变化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协调促进优质经济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单位GDP能耗。 分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和18%。”
下一步的“路线图”是什么?
当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时,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点,“在碳峰值和碳中和方面要扎实工作。 制定到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行动计划。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 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发展核电。 扩大环保,节能节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清单的范围,促进节能环保新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培育和扩大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能源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重控制体系。 实施绿色和低碳发展的财政支持的特殊政策,并建立减少碳排放的支持工具。”可以认为,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途径越来越清晰,下一个具体的政策措施值得期待。
事实是,上下有相同欲望的人会获胜。 我们知道,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他表示:“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努力用于二氧化碳排放。 到2030年达到顶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到2035年,“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广泛形成,碳排放量将减少。高峰后将稳步减少。 “; 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将把碳峰值和碳中和作为2021年的八项关键任务之一做好。随后,中央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其他各部委深入安排,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煤炭消费尽快达到顶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在今年的地方两次会议上,“碳高峰,碳中和”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一些省份已提出了具体的“路线图”。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等20个省(市)已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碳峰值行动计划。 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海南,青海,天津,福建等8个省(市)建议率先实现碳峰值,或促进某些城市和某些行业率先实现碳峰值。
在即将举行的全国两次会议上,代表和委员会成员也表达了他们对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想法。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建议,低碳减排应纳入上市公司书信的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议实施“碳标签”并建立家用电器的碳排放评估标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以下方式迫使企业向低碳和绿色方向转型:政策和其他手段。
根据各种信息研究和判断,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及以后,“碳峰值和碳中和”将成为今年的确定性投资主题。中国证券证券公司最近发布了研究报告,并预测中央政府将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指导,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是,今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合规周期正式启动,涉及发电行业2,225个关键排放单位,即发电行业成为第一关键行业。被列入全国碳市场。 行业专家预测,能源密集型行业,例如石化,化学,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电力和航空,也有望在未来被纳入其中。 未来,在“碳峰值和碳中和”政策的指导下,发电,钢铁等行业可能迎来重大变化。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将迎来一段发展机遇; 能源汽车和智能家居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
当风势旺盛时,当帆冲破海浪时,绘制蓝图。 通过巩固捍卫蓝天,碧水,纯净土地的斗争成果,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中国必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 30·60”目标,并实现其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是从新浪合作媒体转载的。 本文在Sina.com上发布的目的是传达更多信息,并不表示其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者据此经营,风险自负。

大量信息,准确的解释,全部在新浪财经APP中进行
责任编辑:何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