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碳峰值和碳中和,农村振兴等引起关注
“十一五”规划第一年的两个热议热门话题
今年的两次会议恰逢“十四五”时期的开始和全面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历程的开始。 在这个特殊时刻举行的两届会议具有更大的意义和期望。 从《经济信息日报》记者的访谈中,代表,行业内人士以及所学到的提议和建议来看,技术创新,碳峰值和碳中和,农村振兴和民生保护可能成为今年两届会议的热门话题。 宏观政策趋势,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引起了很多关注。
发挥良好的技术创新“第一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0年指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两届会议的许多代表将提交的建议和提案也集中在技术创新上。
中国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协会中央委员会,农业和工业集团以及九三社中央都计划从如何改进转变机制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提出建议。技术成就,如何促进技术创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促进技术金融的健康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说,“十四五”期间,有必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发展水平。不断实现“ 0对1”突破,以创造新的发展动力。 她建议,要培养创新型“龙头”企业,一方面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加快技术孵化器的建设。
碳峰,碳中和引领绿色转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峰值和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关键任务之一。循环发展,并制定到2030年使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的行动计划。
“碳的峰值表面上是限制碳排放强度的问题,但本质上是能量转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这关系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电力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表示,应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能源排放,减少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生活在生态环境中。
农民工中央委员会在提案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煤炭替代民用散装煤,燃煤锅炉,工业炉的使用,降低煤炭比重。尽快食用。 同时,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到“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力争达到30%。到2030年的百分比。
如何使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备受关注
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下一年的宏观政策应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审慎的货币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志勇指出,要想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就要特别注意政策效力下降的问题,同时需要改变财政政策的行动方式。 杨志勇指出,到2021年,在保持对整个经济的信心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可能的风险并事先做好准备。
招商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兼职研究员董锡苗表示,货币政策将在2021年保持稳定。关键词是“正常”,即“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 含义有三点:一是要更加注意宏观杠杆率;二是要注意宏观杠杆率。 其次,它不会很快收紧信贷。 第三,突出“跨周期控制”。 他说,贷款利率下降的空间有限,但财务管理部门将继续促进融资,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农村振兴期待进一步完善政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正式发布,其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国家农村振兴局也于几天前正式上市。 “如何在巩固和扩大减贫成果与振兴农村地区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也已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万平建议,要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必须继续弥补“两基”的弊端。并继续改善乡村道路,水利,环境保护和通讯。 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劳动力的“回头”,增强服务队伍,促进行业繁荣,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岳锡焕建议,应针对工业,项目,建设项目等领域进一步实行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在研发,种子,农药和农业机械生产,水土流失,荒漠化和人类住区改善等关键项目和行动中,我们将继续实行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在车船税方面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就业,社会保障等为民生带来新期望
“民生”一直是每年两次会议的热点。 从增加就业到获得社会保障,从住房制度到教育改革,许多民生“热词”引起了与会代表对民生的更多期望。
就业是人民最大的生计。 许多代表和委员会成员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实现就业领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协会会长郑功成表示,灵活就业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新《公约》在保护劳动权益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商业模式。 从改进相关系统的角度出发,迫切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程序。
社会保障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将进入快车道。 当前,在加快引入以个人养老金为“第三支柱”的制度的同时,深化“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改革,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们的需求。 养老金需求。 (摘自记者:张沫,班娟娟,李志勇,钟远,向家颖,程迪,张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