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世说世界丨拜登将如何清理特朗普留下的混乱局面? _杭州网

央视新闻客户当地时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在华盛顿。

现年78岁的拜登在就职演说中呼吁美国人民团结并恳求所有派别停止争吵。 国际市场研究组织Ipsos(IPSOS)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共和党人认可拜登在就职演说中发布的信息。

作为资深政客,拜登的就职演说应该迎合支持者,赢得中间派人士并安抚反对派。 作为华盛顿分局的一员,拜登最清楚地意识到,要使“团结”的口号变为现实,他将面临许多制度上的限制和挑战。

拜登上台后签署的17项行政命令中,有9项是“摆出混乱”并扭转特朗普时代的政府命令,例如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和停止美墨墙壁维修如果拜登真的想处理预算,医疗保险,环境,经济和其他问题全面系统的改革,他需要通过立法才能实现。

这是他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国会。

尽管民主党在国会两院均占多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拜登可以顺利推进立法。 共和党可以通过阻挠来阻挠民主党的提议:根据美国参议院的现行宪法,参议员可以通过冗长的演讲来阻止对该提议进行表决。 在拥有100个席位的参议院中,必须有60名参议院议员当场提出要求,以制止这种阻碍并恢复诉讼。 目前,民主党所拥有的50个席位还不够。

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十年中,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使用阻碍性手段阻止对方的提议的频率大大增加了。

△图片来源:布鲁金斯网站(Brookings)

此外,如果要进行深入的体制改革,通常需要国会三分之二多数票。 例如,修改宪法或宪法修正案,改变有争议的选举大学制度(Electoral College System),并改革少数群体经常抱怨的《投票权法》(Voting Rights Act),所有这些都需要参议院的三分之三和众议院。 第二票多数票获得通过,民主党在参议院两院均没有这种优势。

因此,曾声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所谓的“人类终极体系设计”的美国学者福山(Fukuyama)于1月18日在《外交》上撰文称,今天的美国受到了“系统有很多方式。” “制度僵化”。

说到制度的刚性,拜登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选举学院制度。 拜登的投票数比特朗普多700万,希拉里的投票数也比特朗普多300万。 如果不是选举学院的间接选举制度,那么根本就不会选举特朗普。 许多学者认为,选举团制度在参议院和大选中为共和党提供了太多优势。

在过去的六次美国总统选举中,小布什是唯一获得全民投票的共和党候选人,但是在过去的24年中,已经诞生了三位共和党总统。

正是因为选举团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传统的“蓝色州”和大量的沿海地区人口,而广大的农村“红色州”却具有稀少的人口代表性。

例如,人口为4000万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人口500万的怀俄明州有两个参议员席位和两张选举人票。

美国的“选举票”总数为538,这是参议员(100),众议院(435)和华盛顿特区代表(3)的总数。 参议员按州分配,在50个州中各有2个; 众议院议员是按人口选出的,其中一名是由500,000多人选举产生的。 例如,纽约州人口超过1600万,其中有31名众议院议员,外加2名参议员,共计33张选举人票。

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任何在该州赢得多数选票的总统候选人都将赢得该州的所有选举人票,这被称为“获胜者全票”。 根据选举团制度,谁赢得了超过在每个州的538次选举人票(270票)的一半当选总统的候选人。

拜登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美国的眼泪。

昆尼皮亚克大学(Quinnipiac University)于1月11日发布的全国民意调查显示,示威者猛烈袭击国会大厦后,仍有73%的共和党人认为2020年大选存在“大规模欺诈”,93%的民主党人认为没有事情。 此外,有81%的共和党人认为参议院不应该对特朗普定罪,而87%的民主党人则认为应该对特朗普定罪。 撕裂的程度很明显。

△图表来源:昆尼皮亚克大学民意调查报告

△图表来源:昆尼皮亚克大学民意调查报告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cConnell)也一直对特朗普是否会被定罪感到含糊。 为什么?

因为共和党领导人还在等待观察国会暴力背后的极右思想是否会继续发酵,以及参加并支持暴动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反全球化的白蓝领工人以及第二次修正案宪法将被权衡。 该案的持枪者,在美国,尤其是在共和党中,这些人的市场有多大? 共和党的捐助者和出资者的态度如何?

关于部门划分,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新的媒体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和个性化的新闻提要获得信息。 从长远来看,左右两党只能得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和已经相信的观点。 各个派别的观点不仅分歧,而且两极分化。

当然,军工联合体,主流媒体和选举政治都是制约拜登执政的因素。 这些因素影响并限制了拜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国的外交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外交也是内政。

(原标题:关说世界-拜登在清理特朗普留下的烂摊子时将面临哪些挑战?)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