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冬天非常寒冷。 在刚刚过去的“霸王”冷浪中,温度下降到8°C以上的区域达到250万平方公里,温度下降到12°C以上的区域达到40万平方公里。 自该站点成立以来,北京,河北和山东的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温度超过或达到了历史极端值。“不是关于全球变暖吗?为什么今年仍然这么冷?” 许多人感到困惑。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感到的寒冷与全球变暖有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义辉说。
访问:
阿里云“爆炸性特价”主题活动-云服务器低至0.55折96元/年
北极变暖和寒冷的空气可以长时间向南行驶
我们知道北极是北半球冷空气的发源地。 在漫长的冬天,冷空气积聚在一起,等待机会向南走。 当力量强大时,它会一路冲向青藏高原或南中国海乃至南半球。
根据丁一辉的说法,从极地的强高压到赤道海的低压出现压力梯度,并且大气从高压的地方流向低压的地方。 由于地球的自转,风沿着地表的水平运动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它将向右偏向北半球的西北风。 北半球的冬季气候受到中纬度西风带的“控制”。 在极地的寒冷和赤道的温暖之间,形成了跨越地球一半的温度梯度场,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南北温度梯度。
在正常情况下,该温度梯度非常大,使西风带稳定而结实,并且其中存在的循环模式(沟槽和山脊)也非常稳定,称为纬向循环模式。 这种循环模式主要导致气流沿纬度从西向东流动。 圈运动。 然而,在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之后,西风带变得不稳定,环流状况变得动荡不安,并开始扩大其“疆土”。 这时,将出现一个宽的槽和一个山脊,引导冷空气沿槽行驶。 向南走。
这是今年寒潮的症结所在。 丁一辉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极的升温速度是其他地区的2到3倍,即其他地区升高1°C,而北极地区则可以升高2°C到3 °C,导致海冰快速融化。 2020年9月,北极海冰是自观测记录以来第二小的海冰,这是北极变暖的有力证据。
“迅速变暖的北极降低了从极点到赤道的原始子午温度梯度。” 丁义辉说。 在这种情况下,西风区的气流变得非常不稳定,通常不会延伸到北纬50度的高压脊。 在北极地区,通常在长江以北的大水槽一直延伸到华南甚至南海。 北极的冷空气被坚固的山脊向南引导,一直沿波谷扫过,并在短短一周内就成为了全国性的冷潮。
此外,目前正处于发展高峰的赤道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也造成了大火。 一般而言,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冬季全球气温偏低的可能性更大。 就这种冷潮而言,在拉尼娜事件期间,太平洋赤道和热带中部和东部的海水温度明显降低。 在极地和赤道温度的“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北半球的南北向子午温度梯度进一步减小,控制了西风带。和大山脊。
丁一辉认为,全球变化正是通过北极和热带地区的逆向温度变化而实现的,它们降低了南北温度梯度,并促进了中纬度大槽和山脊的发展。 这充分表明,冬季的极端寒潮事件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 发生了这种冷浪,北冰洋和热带海洋都在降低南北温度梯度方面发挥了作用。
极端寒冷事件无法阻止全球变暖趋势
变暖可能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变暖的速度和幅度。 研究表明,过去50年的升温速度已经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期,并且影响范围也在扩大,遍及世界的每个地区。
据丁一辉介绍,自1960年以来,我国的温度曲线一直呈上升趋势。 自然周期叠加的冲击出现在此上升曲线上。 我国的气候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寒冷时期,温暖时期和气候变化。 停滞期温暖。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这是一个寒冷的时期。 在此期间,气候变暖只是产生了影响,但海洋处于寒冷时期。 因此,从1960年到现在的80%的极端寒冷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候。 从1980年代到2000年,气候持续升温,海洋进入温暖期,自然的“温暖”与人类活动的“温暖”相叠加,迎来了温暖的时期,在此期间极少发生寒冷事件。 从2000年开始,海洋开始变冷。然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并未停止。 人类活动的自然“冷”和“暖”的叠加影响使我们处于气候变暖的停滞期,此时也发生了一些极端寒冷的事件。
“目前,世界仍在升温。即使叠加自然周期,也很难’降低’温度。那时,夏季的高温和热浪将继续向北扩展,冬季的寒冷事件总数可能会减少,但更为极端,但这将带来巨大的风险。” 丁一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