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第一步,看看新的天气
牢牢把握粮食供应,促进农村振兴
-中央农业办公室主任,农业和农村事务大臣唐人健的访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了“三农”领域的重点任务,解决了种子,耕地问题,有效地将扶贫和农村振兴联系起来。 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些部署? 记者采访了中央农业办公室主任,农业和农村事务大臣唐人健。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议改善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 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在如此高的起点上,是否有必要继续增加谷物产量? 如何确保饭碗牢牢握在手中?
唐人健: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关键之钥”。 尽管近年来粮食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已经实现了“连续十七次收获”,但没有放松的余地。 必须清楚地理解,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密平衡的状态,必须始终非常紧密地拉紧粮食生产的路线。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重要的一年。 “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新历程的开始。 这也是该党成立100周年。 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特别重要。 因此,农业和农村体系还必须发布“军事命令”,以确保每年的谷物产量超过1.3万亿斤,并努力稳定和增加。 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实现“两个稳定,一个增加”:稳定口粮意味着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 2020年南部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必须稳定,单产必须增加。 黄淮海和西北地区的小麦面积应予恢复。 稳定大豆意味着继续执行大豆振兴计划,努力使1.4亿亩以上的土地稳定下来,并确保家庭对食用大豆(如大豆制品)的自给自足。 增加玉米的重点是扩大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面积。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责任,将国务院明确的粮食生产目标和任务分配给所有省份,以区域目标为约束指标,以产出目标为参考指标,分层次分解任务,逐级压缩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仍超过17.5亿亩。 要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重点放在粮食生产上。 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防灾工作,做好监测和预防工作,一方面预防“自然灾害”,另一方面预防“祸害”。
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关键是要实施地面储粮,技术储粮的策略,促进生产能力的稳定增长,并确保在需要时进行生产和供应。 特别是,必须把握种子和耕地的两个重点,继续促进种子产业的技术创新,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记者:会议明确进行了种子源“卡脖子”的技术研究。 如何应对这种转变?
唐人健: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作物自主选择和育种面积占95%以上。 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的定量配给作物是100%完全自给自足的。 玉米,大豆,猪和其他品种来源也有国内保证。 目前,外资企业约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进口种子约占全国种子消费量的0.1%。 总的来说,我国的种子供应得到保证,风险可以控制。
但是,还应该指出,我国种业的自主创新确实落后于发达国家。 如果某些品种,田地和环节出现极端的供不应求,尽管它们不会“一with而就”,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 质量和效率。 会议的要求非常有针对性,即弥补了这一短板。 坚决赢得种子行业的转机,主要要做三件事:
夯实基础是建立种质资源库和种子产业基地。 着重建立三个国家用于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的种质库。 这是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 同时,要抓紧国家现代种子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建设国家南方硅谷等优质种子产业基地,提供基本保障。用于农作物育种。
加快创新意味着增强优势,弥补缺点和打破常规。 加快开展种源“滞颈”研究和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并继续侧重于作物和改良畜禽品种的联合研究。 在稻米和小麦方面,有必要加快优质特殊品种的选育,以保持竞争力。 同时,有必要缩小玉米,大豆,活猪和奶牛等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培育主体就是要把握龙头企业和经营环境。 选择一批具有繁殖力,繁殖力和推广力的创新型和潜在的整合型企业,支持生产,教育和研究的深度整合,并促进向企业聚集技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可以尽快成为我国种业创新的战略力量。
记者:会议提出了保护和建设耕地的要求。 我国的耕地现状如何? 如何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建设?
唐人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 我们用世界9%的耕地来喂养世界20%的人口。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它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处于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状态,导致长期的高强度集约耕作和过度使用耕地。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耕地资源,特别是优质耕地资源日益短缺。 为了解决耕地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要保证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食化”。 18亿英亩的耕地是粮食的家庭基地。 必须严格把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保持红线。 同时,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优先安排有限的耕地资源用于粮食生产。 在这方面必须既有激励因素,也有制约因素。 有必要巩固地方责任,与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挂钩,以使农民和主要粮食产区不致遭受损失和动力。
要大力提高耕地质量,为稳定和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粮食和农业收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我们将准备并实施新一轮的规划,完善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对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监督,统一上述地图的管理,形成农田“一图”。全国各地的建设。 今年,计划建设亿亩高标准农田。 任务量比去年增加了25%。 已经向所有省份下达了相关的建设任务。
记者: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和扩大减贫成果,并有效地与农村振兴联系起来?
唐人健:到2020年底,消除贫困的斗争将结束。 历史上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人类反贫困历史上创造了奇迹。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尽管减贫地区的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水平上看,减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却相对较低。贫困人口仍然很低,还有许多农村地区的收入略高。 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家庭在遇到波动时很容易重返贫困或变得贫穷。
扶贫工作结束后,下一步要做好农村振兴工作,利用农村振兴工作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并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口跟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步伐。 为了做好联系工作,在完成扶贫目标任务之后,对于已经摆脱贫困的县,将从扶贫之日起确定一个5年的过渡期。 建立过渡时期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发展计划,政策措施和考核机制。 等待有效的联系,从集中资源支持扶贫到平稳过渡到全面促进农村振兴,“帮助马匹”和“摆脱困境”。
在下一步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制定衔接工作的配套文件。 明确扶贫期间各项政策不断调整优化的具体安排,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使之有效衔接。 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规划和发展以扶贫县为单位的农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增强行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是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弥补水利,公路,电力,能源和网络等方面的不足。 第四是利用扶贫方法促进农村振兴,并移植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经验。 (记者乔金良)
【错误更正】
【主编:徐周超】